教育一向被視為階級向上流動的重要階梯,個人若能具有較高的教育程度,無論在事業發展、社會地位及經濟效益等各方面都會有所提升。隨着近年專上教育課程的擴張,大部分高中畢業生多選擇升讀專上教育課程。然而,單從整體專上教育學位數目的增幅,並不足以了解來自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對升讀專上教育課程的追求是否存有差異。究竟期望升讀學士課程或副學位課程(高級文憑/副學士)之間有沒有階级差異呢?而哪些家庭背景的青少年會放棄升讀任何專上教育課程呢?
青少年期望升讀專上教育課程的差異
本文採用「香港青少年之追蹤研究」第一期問卷調查的數據,嘗試從2741位受訪中四及中五學生的教育期望及背景資料,分析來自不同社經背景的青少年在期望升讀專上教育課程的差異(註1)。以下從個人背景、父母教育程度及職業地位方面,分析這些因素對青少年教育期望構成的影響。
表一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青少年期望升讀學士或以上的課程,其次為副學位課程(14.7%),另有6.2%期望升讀文憑或證書課程,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一成多(12.7%)的青少年在高中畢業後沒有升讀任何專上教育課程的期望。期望升讀學士或以上課程的男生與女生差異並不顯著;但女生傾向期望升讀副學位課程,其比例較男生高出4.2%,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期望升讀學士或以上課程的新移民(包括第一代及第二代移民,註2)稍微比本地生多,但此差異在統計上並不顯著。與來自雙親家庭的學生相比,期望升讀學士或以上課程的單親家庭學童少了7.1%,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
此外,分析亦發現父母教育程度及職業的影響仍十分顯著。就父母教育程度而言,表二的數據顯示如果父母擁有學士或以上教育程度,其子女中約有九成期望升讀學士或以上課程,與其他學歷父母比較,在統計上存有顯著差異。其次為具大專學歷的父母,其子女中也有80%期望升讀學士或以上課程。而具中三程度或以下學歷的父母,其子女中只有約一半期望升讀學士或以上課程。在父母職業地位(註3)方面,如父母具較高職業地位,例如從事較專業行業(ISEI=48.73),其子女較期望升讀學士或以上課程;相反,父母從事較基層行業(ISEI=36.65),其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較低,兩者在統計上亦存有顯著差異。整體來看,父母擁有的教育程度及職業地位愈高,他們的子女追求較高教育程度的傾向較明顯。
給予青少年升讀大學教育課程的機會
總結上述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在教育期望上的差異來看,來自較高社經地位家庭的青少年傾向升讀大學課程;相反期望升讀副學位或文憑/證書的青少年,其父母大部分皆沒有大學或大專學歷並從事較低階層的工作。因此,我們更關心當青少年在面對升學就業的抉擇時,其個人及家庭背景因素會否影響他們對未來教育事業的規劃。教育當局、專上教育機構及大學宜為這類受制於家庭社經背景因素的青少年,提供更適切的升學資訊及資源,協助他們發展出應有的教育期望。
觀察現今高等教育的擴張情況,學士學位課程比率由早年的18%升至2013-14學年的38%。從百分比看來,大學學額增幅似乎相當大,然而由教資會資助的大學學額實質數目並沒有上升。根據教育局資料顯示,受教資會資助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實際仍維持在約14600個(註4),近20年均沒有顯著的變化。可見現有的高等教育擴張實質集中於非受資助課程(包括銜接學士學位、副學士、高級文憑及證書課程)。而本研究發現,有66%的青少年期望升讀大學課程,遠遠多於大學學額的實際供應。從學生需求的角度來看,對達到升讀大學標準而未能入學的青少年,學額實在仍然不足;但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又能否吸納這些大學及大專學生,使他們畢業後學以致用呢?因此,教育當局在教育政策上一方面可考慮適當地擴充大學學位的資助,另一方面更應檢討大專課程及其定位,例如副學士課程如何面對畢業生升學及就業的兩難局面,才有望促進社會的流動,為學生開創實質可發展的出路,並為青少年營造追求夢想及實現理想的機會。
註1:本文分析差異的分布同時也進行統計上顯著度的檢驗。
註2:第一代移民指父母及子女皆非於香港出生;第二代移民指父母雙方是於香港以外的國家或地區出生,而子女是於本港出生。
註3:依照國際社會經濟地位職業分類索引(ISEI)進行編碼而得出的職業地位指數,範圍由10至90,得分愈高表示職業越具專業性,相反得分愈低表示職業中非技術性及勞動性成份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