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刊文,指美國不應繼續追求全球霸權

哥倫比亞大學學者史提芬‧威爾特海姆在《紐約時報》撰文,指80年前美國準備參加二戰時,作出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抉擇:美國不僅要追求軍事上至高無上的地位,更要在未來長期保持這種地位,美國亦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距離11月3日美國總統選舉只有大約兩周時間,無論現任總統、共和黨的特朗普還是民主黨的拜登,都全力進行選前造勢的活動。然而兩邊陣營主要就對方的「倒行逆施」或「醜聞」互相攻訐,對於美國未來在世界上的角色,卻從未作出任何承諾。

即將出版《明天,世界:美國全球霸權的誕生》(Tomorrow, the World: The Birth of U.S. Global Supremacy)一書的哥倫比亞大學薩爾茨曼戰爭與和平研究所(Saltzman Institute of War and Peace Studies)研究學者史提芬‧威爾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在《紐約時報》撰文,斷言無論誰當選下任總統,都決定不了美國在世界上未來的角色,最大問題是80年前的一個決定,令華府領袖都將武力上的優勢視為美國與世界聯繫唯一的方式,到今天已經無以為繼,但拜登沒有意識到存在問題,總統特朗普也沒有答案。

這篇題為〈美國不該繼續追求全球霸權〉(”America Has No Reason to Be So Powerful”)的文章指出,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近30年,美國在全球的巨大影響力仍未得到廣泛認同,挑戰卻接踵而來。

文章指出,挑戰來自美國的幾場戰爭給大中東地區製造了混亂,結果將軍事化的暴力帶到美國街頭。另一個則是潛在的挑戰:隨着自由派和保守派(政客)都在增加國債,他們將面臨被要求削減每年花在國家安全方面超過萬億美元的巨額資金的壓力。

美國為什麼要充當世界警察?

但是,作者認為,美國最大的挑戰來自過去的決定:許多美國人不明白自己的國家為什麼要充當世界警察,尤其是美國在軍事上的霸權地位在達成其初衷後還繼續存在。

作者指出,80年前,美國準備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做了一個對未來有重大影響的抉擇:美國不僅要追求軍事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且要在未來長期保持這種地位。「這個決定即使在當時也是可悲的,但現在已經變得不可行了。這讓美國領袖將武力上的優勢視為美國與世界聯繫的唯一方式」。

他認為,現在兩位總統候選人都渴望恢復1945年前後美國的「正義力量」──特朗普對巴頓和麥克阿瑟兩位將軍推崇備至;拜登則揚言要捍衛二戰後「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這種懷舊情緒恰恰讓我們無法面對今天的問題,因為以上種種都源於美國最偉大的日子」。

回顧歷史,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了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由此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不過,美國的領袖們在珍珠港事變之前已經有美國未來要做超級大國的計劃。1940年6月,法國落入納粹德國手中,這一令人震驚的事件讓美國領袖作出要取得全球支配地位的決定。

法國在6周內淪陷之後,希特拉閃電橫掃歐洲,不久更與意大利和日本組成「軸心國」。美國人首次確信面對一種可怕的前景:極權主義國家可能會在歐洲和亞洲佔上風。美國國會迅速批准了用於國防建設的大筆撥款,以及和平時期的第一個徵兵法案。

然而,敏銳的觀察家認識到,美國仍擁有令人羡慕的地位。「我們不會被侵略」,著名記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法國淪陷時斷言。美國兩面臨海,加上空中防禦,可以阻擋任何來自西半球以外的攻擊,而且美國經濟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依賴與外國貿易。

由於種種原因,一些美國人不想捲入戰爭。包括日後成為總統的約翰甘迺迪和著名飛行員林白(Charles Lindbergh),在「美國優先」的旗幟下團結一致。他們想維持美國傳統上對捲入舊世界(歐洲)事務的反感,將「新世界」(美洲)作為自由的堡壘。

維持霸權要付出巨大代價

威爾特海姆指出,美國無疑可以藉避開歐洲強權政治來自保。但美國的領袖有志於更高遠的目標,他們「希望與全球互動、做交易,希望決定世界歷史的方向」。1940年6月,美國總統小羅斯福宣布,如果閉關自守,美國將成為「一個以武力哲學為主導的世界上的孤島」。他警告說,這樣的命運將把美國人民「鎖在監獄裏,帶上手銬,忍饑挨餓,靠其他大陸上毫無憐憫之心的主宰者們從鐵欄外面丟食物給他們,過一天算一天」。

然而,作者指出, 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包括無休止的戰爭,以及將美國變為一個類似帝國的強權。「由美國和大英帝國統治世界」是軍事分析家鮑德溫(Hanson Baldwin)在1941年提出的構想。一篇宣稱「美國世紀」到來的文章也大言不慚:「暴政可能需要大量的生存空間,但自由需要比暴政更大的生存空間。」
美國的領袖們在半個世紀內實現了他們的目標:1945年打敗了軸心國;1991年搞垮了蘇聯,在這期間,美國也對越南人和其他國家的人持續施加暴力。只要「極權主義者」還在地球上徘徊,企圖顛覆「世界秩序」,美國就有為追求武力優勢保持一個合乎邏輯的理由:「與其是他們,不如是我們」。

威爾特海姆指出,蘇聯解體後,華府幾乎沒有考慮減少美國在全球的部署。相反地,他們擴大了部署。1945年的初衷──一個在美國指導下,按照美國的構想建立起來的世界──似乎終於實現了。不管怎樣,蘇聯倒下了,中國依然貧窮。美國削減了軍費開支,但仍作為全球巨人走過了90年代。

兩黨均視中國為被忽略的對手

然而近30年過去了,一直沒有出現能取代美國以前的敵人的那種極權主義對手。不管美國領袖如何將弱小國家誇大為「邪惡軸心」,或將恐怖主義的威脅誇大為「伊斯蘭法西斯主義」,美國的新對手似乎都沒有能力獲得巨大的全球影響力。「如果說21世紀初有哪一國在尋求稱霸世界、脅迫他國、藐視規則的話,那就是美國」。如今,美國在逾170個國家部署軍隊、在全球約40%國家「打擊恐怖主義活動」,全球有數十個國家是美國制裁的目標。

威爾特海姆又認為,即使特朗普和拜登都宣稱要結束無休止的戰爭,但共和、民主兩黨的頭頭都將中國視為美國一直忽略了的對手,認為遏制中國便可以達至恢復美國全球實力的目的,國務卿蓬佩奧今年7月的演講中甚至說:「從中國共產黨手中確保我們的自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使命。」

威爾特海姆指出,儘管中國這個「專制國家」正在崛起。但她與納粹德國或蘇聯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打開大門做生意,不管是否按照公平原則;把這個全球最大的貿易國當成一個極權主義威脅很奇怪,因為極權主義所幹的,則是事事都要與世隔絕」。更何況,「與20世紀的對手不同,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沒有使用過武力征服他國」。雖然她不肯承諾對台灣不動武,「但沒人認為中國會入侵像韓國或日本這樣的美國盟友」。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