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 政府財政困絀

如何減輕對宗主國的依賴,逐步做到自給自足,成為了前幾任港督首要面對的難題。儘管他們各顯神通,但任上都未能消除香港的赤字,讓殖民地面對的財政困絀更是久不能抒。
資本問世就是為逐利而來,受商人擁戴的女王陛下,更不會無條件為帝國的殖民地買單。 1844至1854年間,香港政府累計支出512,804英鎊,年均為46,618英鎊,而年均收入則只有23,539英鎊。如何減輕對宗主國的依賴,逐步做到自給自足,成為了前幾任港督首要面對的難題。儘管他們各顯神通,但任上都未能消除香港的赤字,讓殖民地面對的財政困絀更是久不能抒。
 

賣地為主要收份來源

 
香港的財政收入初以拍賣土地為主要來源,但數量有限,入不敷出。行伍出身的砵甸乍大刀闊斧的推出築路計劃,希冀通過開通皇后大道,將開山清出的泥土石塊投入海邊,經過平整後可成為「新填土地」。由於得不到英商的支持,這項港島歷史上最早的填海工程最終胎死腹中。掛冠而去後,他給後任留下的一堆亂攤子中,當屬財政問題最為棘手。
 
接替砵甸乍的德庇時在赴任前,曾獲得倫敦政府殖民地大臣面授機宜,告誡他切記關注財政問題,以免重蹈前任覆轍。由此而來,為廣開財源,德庇時甚至不惜把自己放到了全港市民的對立面。開埠時香港宣佈為無稅港口,可他上任不足兩月,便陸續出台了土地稅、牌照稅等。弗蘭克·韋爾什曾在其書中記述到「德庇時為彌補缺口,不得不盡力搜刮所有能夠想到的稅種,最終徵收的稅種有拍賣稅、婚姻稅、喪葬稅、車馬稅、台球稅、酒稅、煙草稅和棉布稅」。只不過《香港史》還有遺漏,1844年,他曾推出鴉片包稅;1845年,他甚至開徵過妓稅。儘管如此,政府的財政收入仍無好轉。由於香港貿易活動衰落不振(1847年達到最低點),到德庇時治下的1848年,更出現了公共工程全面停頓、職員被打折扣付薪的窘境。不得人心的德庇時最終提前自動辭職,開始了長達42年的賦閒生活。
 

文咸積極削減開支

 
港府開埠初期的財政開支、建築費用,全數從鴉片戰爭中中國賠款裏抽撥,其抽撥部分在德庇時任內已用去大部分。第三任港督文咸上任時,適逢政府入不敷出,連港督自己的薪金也要暫緩支取。文咸遂實行嚴格的緊縮政策,放棄一切公共建築計劃,即時中止在建公共工程項目,強力將政府的開支由1848年的62,658英鎊銳減至1853年的36,418英鎊。為了安撫港人,他以總督的身份廢除了前任徵收的絕大部分令人厭惡的小額稅種,並在財政事務上與英商廣泛協商。
 
文咸同英商逐步建立起良好關係,亦平息了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不滿,由於賠款抽撥已無以為繼,合理稅收亦十分有限,若要維持政府正常運轉,必須另開財路,於是笫三任港督把心思用到了賣地上。拍賣土地先有一筆地價收入,待物業落成後,又會催生地稅、物業稅和差餉這些經常性收入;更主要是用本屬中國人的地,去賺中外有錢人的錢;那麼對港英政府,根本是一筆無本萬利的生意。
 

包令薪金只達文咸三分之二

 
早在1841年,義律曾在澳門主持過香港土地的拍賣。砵甸乍時期,為扭轉土地沒有使用年限、外商拒絕競拍的局面,於1844年出台了香港土地有75年使用權的條例。英商仍覺業權時間太短,提議政府更改,但延長產權的要求最終被繼任者德庇時所拒絕。循新加坡為先例,以爭取長遠發展為理由,經與宗主國據理力爭,文咸將香港土地的使用權改為了999年,並於1849年3月3日在政府憲報上刊登。此舉不但嬴得了在港英商的喝采,也強力的吸引了上海、廣州乃至內地的有錢人,爭相來港置業。在文咸任內,中上環一帶很快就樓宇林立了。
 
當包令被提名接替文咸時,倫敦的英國殖民地部通知他,由於庫房空虛,不足以維持設立港督的職位,因此只任命他為商務監督,授權他統治香港。這與前期香港總督兼任三軍總司令、商務監督、駐華公使相較,差別甚大。倫敦政府還規定,他可以用總督的頭銜,但這只是名譽職位,因此年薪只有4,000英鎊,比正式總督少三分一。
 
(第二問完)

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