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新常態」下的教育創新:師生自主自發成契機

究竟學校如何到位並有效協助學生學習?教育創新如何能在這「新常態」中落實呢?筆者以本學年特殊的開學經驗出發,與大家分享和交流。

疫情持續,網課忽然成為學校的「新常態」,如何在這「新常態」下讓學與教有效持續,已成為重要的課題。老師由集體嘗試網上教學平台開始,由學習操控軟件至處理網絡安全,進而思考如何讓學生於網課有效學習,探討怎樣混合線上及線下的學習,各種「新常態」下的教育創新嘗試亦蔚為風氣。然而,究竟學校如何到位並有效協助學生學習?教育創新如何能在這「新常態」中落實呢?筆者以本學年特殊的開學經驗出發,與大家分享和交流。

以慢打快迎接「新常態」的開學

教育局局長宣布學校如期9月1日開學,但又不可以面授課堂,這對師生是非常大的挑戰。新學年,學生連自己的老師也未見過,如何溝通?如何啟動網上課堂呢?上學年在沒有計劃下推行的網課,老師與學生有一定的關係基礎,而彼此對網課的期望,一般也比常規課堂寬鬆。但新的學年開始,豈可隨便。筆者認為最重要是調整師生的心態,要大家認清這是「新常態」,並非復課前的等候期,要以最認真的態度看待。筆者學校用以慢打快的方式,用了四天時間處理「開學」,安排如下:

預備實體教材,學生分時段回校領取

老師在暑假預備了大量實體教材,在適當的防疫措施下,首兩天安排學生分時段回校領取,並要求學生即時登入班主任的網課。如有困難,老師可即時提供技術支援解決困難。這不但可以確保每一位學生也可以駕馭網課平台,更可讓學生感受到學校認真「開課」。

由班主任建立網課常規,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為了讓學生在家也認真學習,學生的第一天網課只有一節班主任課,讓學生與新一年的班主任和同學互相認識之餘,更由班主任建立網課常規,統一要求學生在上網課前準備好學習材料,要求學生如實體課般一邊聽課,一邊寫筆記,要求學生準時出席課堂等。由班主任逐一執整學生上網課的狀態,利用網課開學的新鮮感,對學生提出高的期望。

網課時間表測試日

全校要按時間表進行網課,師生也緊張,大家可預計總有師生在登入網課時會遇上不同的困難。因此,我們定了「開學」第四天為網課時間表測試日,全校一起測試,各科老師不用急於教學,可以逐一為學生點名,認識學生,補償因失去面授課堂而有的隔膜。如學生缺席,更可以即時電話支援,讓學生知道學校不會忽視任何一位學生。

提供相應行政及資源配套,一個也不能少

學校建立了新的網上點名平台,方便老師網上實時更新學生的出席情況,校務處亦有專責的職員,不斷檢視出席紀錄,按需要作即時聯絡和跟進。學校亦開放禮堂,讓有需要的學生回校借用iPad在禮堂上網課,消除數碼鴻溝。

經過兩個多星期的觀察,可算是獲得階段性的成功。學生出席率每天超過99.5%,十分理想。因器材或其他問題而中途斷線,未能網課全程出席的學生不足3%。可見師生已認清這是「新常態」,大家也以最認真的態度看待網課。筆者這以慢打快的方式奏效,新學年有成功的開始。

釋放空間予師生 趁機加強自主學習

網課時間表的安排方面,筆者的學校以半日形式進行網課,學生每天上八節課,每節25分鐘,下午1時完成所有課堂。其餘半日時間讓學生整理自己的學習,做功課等。

很多人以為,因25分鐘時間比正常的課堂時間短,老師必須急速講授課本內容,追趕課程,否則學生的學習會有所落後。筆者的想法正好相反,因為課時有限,老師的教學模式也必須有所轉變和創新,應要減少單向講授的比例,把握實時網課的機會與學生互動。老師要確信學生有自學能力,可以透過閱讀課本自行學習部份課程內容。因此課堂不應集中講授知識,而是要加強與學生互動、處理學生的學習難點及設定課後學習任務,小心設計線上課堂教授及線下自行學習的兩部分的扣連,促進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學生需要學習善用下半天的空間,整理自己上午所學,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老師要精心部署每課不足半小時的線上課堂,又要用心設計學生在線下的學習任務,必須要有更多的備課時間及心力。下午的時間正好為老師提供了這空間。

「新常態」下的課外活動

正如網課的發展令教學模式產生變化一樣,這「新常態」令很多實體的課外活動和學習體驗難以如常進行。坦白講,要安排好網上學習已非容易,因此筆者沒有為學校的課外活動設定特定的指標,以免老師百上加斤。

既然是「課外」活動,其彈性及自由度應該更大。筆者在這「新常態」下,大膽給予老師及學生更自由的空間去安排課外活動,亦接受在疫情下需要暫停課外活動的現實。

在開學後,筆者在學校教員室隨機問過幾位課外活動負責老師,了解他們面對現時狀況,對於所負責的課外活動有何構思和計劃。結果令筆者驚訝,原來他們各人已靜靜起革命,正嘗試以不同方式自發進行中。例如:

公民教育組的學生自行發起每周網上聚會,了解及關心社會上有需要的群體。學生因防疫的考慮不能參與實體義工服務,但他們沒有因此罷休,在師生共同探索下,透過網絡在校內發起了募捐活動,支持某非牟利機構。若果某些課外活動和學習體驗無法直接轉為網上形式進行,老師和學生可發揮自主性,商討和探索能夠讓相關活動及經驗得以持續的新方式。在限制中,這更體現了本校公民教育組由學生主導的宗旨。

學生會每年最受學生歡迎的歌唱比賽,本年因疫情無法如常舉行。然而,學生會的幹事非常希望可以繼續舉辦這比賽,在環境限制下,他們經多番商議及解難後,決定組織以網上方式繼續舉辦比賽,更加強了觀眾投票參與的元素,最終在學生的堅持和努力下,圓滿完成。

基督少年軍無法進行實體操練,但隊員仍堅持繼續內部培訓,由各小隊長分組為隊員進行網上訓練。例仔還有很多…..

由此可見,原來這些課外活動及學生組織是有生命力的,環境諸多限制,更迫使他們尋找創新的方式繼續進行,發展「新常態」。某些事情,你放手,學生會變得更成熟,更自主。

教育創新建基於教師和學生的自發性

因疫情持續而被迫改變的過程中,筆者喜見師生自發的嘗試和創新。由老師自發嘗試不同網上實時教學平台,到讓學生自發以各種新形式繼續組織課外活動,見證了自發性是創新的原動力。

各種學與教的創新要真正落實,師生要有自發性、主動嘗試及自主學習的精神,這可以讓現時的「新常態」成為教育創新的契機而非障礙。

李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