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領袖學──邱吉爾二戰英雄記

邱吉爾的一生,見證了英國從日不落國走到帝國斜陽。他身處的時代英才輩出,思潮澎湃,讓我們汗顏。這裏要介紹的,是他的傳世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按:本文為《亂世領袖學──邱吉爾二戰英雄記》作者自序。

這個人,出身英國名門,年輕時是騎兵軍官,在非洲打殖民戰爭,晚年卻領導世界抵抗法西斯侵略。他對軍事有天生愛好,日後卻為創建永久和平的國際秩序而努力。政治上,他是保守主義者,反工會,反罷工,可是又親手推動最高工時立法。他比任何一個歐美領袖更早洞悉蘇俄的威脅,創造了「鐵幕」一詞。他固執,一生中卻兩度轉黨,事實上他與反對黨合作多於見容於自己黨友。他遺憾沒有受過大學教育,反而成就非凡的文學造詣。他前半生和槍桿子結緣,後半生卻因筆桿子而飲譽諾貝爾文學獎。他多才多藝,喜歡寫生,又會砌磚,培育的豬種曾參展得獎,不過在自己的本業卻大器晚成,要到60歲後才得到同胞認同。

我說的,是上世紀兩度出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他的一生,見證了英國從日不落國走到帝國斜陽。他身處的時代英才輩出,思潮澎湃,讓我們汗顏。這裏要介紹的,是他的傳世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戰》。

為何要閱讀二戰

或有人問:二次大戰已經離開我們70年,為何還要去閱讀那個年代?

第一,不了解二戰,不會明白今日的國際秩序。這秩序又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表面的權力結構,二是背後的價值體系。權力結構容易理解: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霸權便是二戰後確立的,中國屢屢指責日本要挑戰二戰成果,指的便是日本作為侵略國與戰敗國的角色。

價值體系較難觸摸,卻對人們的思考留下深刻烙印。當今我們認為民主、自由、人權是普世價值,與戰勝國的意識形態關係極大;國際法追究戰爭的個人責任、反人道罪的確立,也是來自二戰的慘痛教訓。二戰留給和平主義者的尷尬問題是:人應否為了防止暴力、暴政或不義而訴諸武力?

這些哲學性的經驗總結,有助我們處理具體的現實問題。不過,正如邱吉爾在書中多次提到:歷史只能借鏡,卻不會完全重複,否則人生也太容易!我們只能猜想:如果奧巴馬(Barack Obama)是邱吉爾,他會怎樣應對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雖然我不認為烏克蘭危機可以與1938年的捷克危機相提並論,但在英美就是不乏這種輿論。

對於政治信條有所反思

又比如說,向來對甘地(Mahatma Gandhi)沒有好感的邱吉爾,會怎樣看香港的佔領中環?爭取香港普選的雨傘運動參與者,每每奉印度聖雄甘地的公民抗命為圭臬。邱吉爾對印度獨立問題立場強硬,即使在太平洋戰爭最低潮時亦不願讓步;戰爭接近尾聲,他卻嚴詞指責蘇共干預波蘭的民主獨立,堅持波蘭人民要有真正自由選舉之權利。這種自相矛盾的態度,難免令人質疑殖民主義者的雙重標準。以此較之,今日英、美對香港民主化的支持,是否又是殖民主義的借屍還魂?

第二,我們要反思今日人們已經不假思索的經濟與政治信條。二戰前的十年,自由經濟和民主政治面臨空前危機。1929年的華爾街崩盤、隨後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摧毀了人們對自由經濟制度的信心;經濟危機與政治社會矛盾糾纏一起,國際紛爭此起彼伏,即使有深厚文化的德國人與意大利人,都選擇了法西斯模式。代議民主根本無法制止極端主義的出現,反而助長了它們的氣燄,連英國這麼保守的國家也出現了法西斯運動。法國的議會紛爭導致朝野惡鬥、人心渙散、軍隊士氣低落,最終國家淪陷;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選民則採取姑息養奸的鴕鳥政策,終付上更大代價。二戰的勝利,往往只被解讀為自由民主對法西斯主義的勝利;事實上,戰爭的爆發卻恰恰說明民主制度的不足與失敗。

戰爭期間,英國國會由始至終保持運作,沒有法國式政變,也沒有中國式內戰,令我們不得不佩服英國數百年的議會傳統。到底英國人有甚麼能耐堅持下去?英國平常鬥個你死我活的朝野政黨,在這場隨時亡國的危機中,如何團結一致,最終實現政黨輪替?這對於關心民主的人,具有深刻意義。

學習政治家的風範

第三,是為了學習第一流政治家的風範、識見、治國方略與手腕,即英語所謂 Statecraft 是也。邱吉爾這方面當之無愧,甚至贏得對手的稱譽:斯大林(Joseph Stalin)說他是百年一遇的人物;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形容他的偉大無法配合戰後的平庸。的確,邱吉爾書中的人物都是那麼有血有肉,即使政見立場不同,都是一代宗師,有如《射雕英雄傳》內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又像《三國演義》中的割據群雄。他身後的時代、我們的現在,就真有點像諸葛亮死後的魏晉,令人感嘆「時無英雄,令竪子成名」了。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要學,便學第一流人物。不過,寫第一流人物的故事,又不一定是第一流;正如蘇格蘭文豪卡萊爾(Thomas Carlyle)說的:「寫得精彩的人生跟活得精彩的人生,同樣稀有。」故此,如果第一流人物又是第一流作家,更好。

邱吉爾共六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便是難得的結合。它既是個人回憶錄,又是國際關係史、軍事史,甚至可以當小說來讀。從這本書看世界,今日港、台兩地讓人聲嘶力竭的政治炒作,只是雞毛蒜皮,甚至美國朝野的紛爭都有點無聊;這本書只關心大時代、大事件、大思潮、大問題。我們能否從中學習,應付今日多變的世界?

 

作者簡介:

邵力競,生於上海,在香港完成中小學教育,後赴牛津大學攻讀哲學、政治及經濟。畢業後返港,加入港府政務職系,服務十年。離職後,曾在大學兼授公共行政課程,並短暫參加傳媒工作。目前正攻讀法律課程。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