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取消「香港製造」標籤後,美國宣布暫停或終止三項與香港簽署的雙邊協議,分別是暫停移交逃犯和被判犯人,以及終止對國際航運經營收入的雙重課稅寬免。上述課稅寬免協議終止後,香港公司就每次其貨船進入美國的航程所得總收入的二分一,以及每次離開美國的航程所得總收入的二分一均需向美國繳交4%的稅項。在香港開設的美國公司也需繳交美國及香港稅率。香港公司則因為受惠於《稅務條例》有關船運收入在港免稅的安排,所以只需向美國徵稅。換句話說,終止上述協議對美國公司的打擊較香港的更大。港府之前一直聲稱美國不會為了制裁香港而做出損害自己的動作,這個措施明確顯示美國unfriend香港的決心。
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地位
除了是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是國際航運中心。根據英國波羅的海交易所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香港排名第二,超越倫敦,而僅次於新加坡。而根據香港海運港口局公布的資料,今年7月在香港註冊的遠洋輪船約2400艘,全球排名第四。海運業涵蓋船舶註冊、管理、保險、買賣租貸,以至海事仲裁。早前政府容許沒有在港卸貨的貨船船員在港換班引起爭議,側面反映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地位。
上屆特首梁振英少為一般港人知道的政績,是他大力推動香港的海運業,而與其他國家簽署雙重課稅寬免協議,便是其中一項具體措施。在他任內,這類協議由20多份增至50份。除現時終止協議的美國外,簽約國包括英國、日本、法國、德國等,涵蓋超過80%國際貿易額的地區。美港協議失效後,儘管香港依然有低稅率和其他優勢,但有部分公司,尤其是集中做美國生意的越洋船公司可能會考慮把基地遷離香港,轉往與美國有免稅安排的新加坡。
現時香港海運業涉及60多萬員工,人數較金融業為多。政府適宜密切留意美國此舉對海運業的影響,並在有需要時,提出補救措施。此外,既然美國帶頭開闢了另一項制裁香港措施,視乎局勢發展,其盟友如英國、日本等會否在某天考慮跟隨,也值得政府關注。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