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外國闖蕩數年 為未來事業發展奠定基礎
在外國的歷練為夏大衛的人生立下根基。所指的不只是所接受的教育,而是當地的工作經驗和際遇。家庭為他安排了兩個星期的美國酒店實習工作,分別待在前台、接待處和收銀處學習,他認為這些實際經驗比課堂知識更有幫助,所以兩個星期又兩個星期,最後實習了整整兩個月才離開。
美國的環境跟香港大有不同,令夏大衛留意到自己的不足,並致力改善。不同於香港,身邊有熟悉的朋友、樂團團員,在美國生活令他意識到自己的內向性格,不知道該如何與當地人交流,以至四、五個月足不出戶。終於有一日忍耐不住,與內心坦誠交流,逼着自己與人溝通,表現樂觀開朗,從社交出發,踏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雖然後來碰上一些奸詐之人,如借錢不還,但也不完全是壞事,至少提醒他要時刻保持警醒,不能完全相信他人,要懂得辨清真假,這堂課提醒他之後生意上對待他人之道。
夾band不忘生意經營之道
外國闖蕩期間,使夏大衛在音樂興趣上也有所發展。美國搖滾音樂盛行,相對也有更多接觸音樂的途徑,所以曾經參與、以至後來組織搖滾樂隊。他學會了作曲、學會了錄碟,音樂素養有所提升,後來暫為生意放棄音樂。
夏大衛組織了“Harilela Balladeers”,這次,他希望採取主動,以管理公司的模式,促使“Harilela Balladeers”成為一流的樂隊。他坦言,剛開始之時樂隊的水平一般,所以為求進步,他如要求自己、要求員工般,要求樂隊成員也要「做到盡」,不斷為演出重複排練。他強調,不是單靠感覺就可以獲得成功,音調、風格、技巧等缺一不可,而這些必須透過練習達至完美。或許,這般的要求讓成員感到很大壓力,但後來見證自己進步,所獲得的成就感與快樂,足以證明努力練習是值得的。
回流香港以後,夏大衛依然想念音樂。每次閒來唱歌的時候都會讓不熟悉他的人感到驚奇,亦會讓人想了解他、喜歡他。「我覺得交朋友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I believe making friends is the best thing in the world”)」,看來,美國之行和音樂,讓他敢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魅力可以開到任何一道門,跟別人的聯繫便是成功的關鍵。這是我所學到的,我學到我要變得外向」。
以父親為榜樣 以勤奮獲取成功
無論夏大衛怎麼討厭失敗、過去如何努力做得完美,但他從父親那裏學會,成功之前必須經歷失敗,必須從失敗中學習,「不能在失敗中汲取教訓才是真正的失敗」。他以廣東話憶起以前曾在商場上錯信他人,因此連累父親遭受金錢損失,「最後我把這筆錢賺回來,因為我對自己有信心,而且能夠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我不怕失敗,也不會讓自己走不出失敗的陰霾,會以力量、勇氣撥開雲霧」。他說道,我們或會經常失敗,但同時在各方面也有成功的機會。大概,我們可以依舊期許成功,但亦要有失敗的心理預備,才不至於真正的失敗吧!
一般人崇拜歌星、演員,夏大衛的偶像是其父親。他的父親辛勤工作,一家人靠他獨力養活,所以夏大衛希望模仿父親,以勤奮獲取成功。
正如上篇一樣,做埃及政府的襯衣生意之時,他的父親其實不太清楚該如何完成買賣,但仍然讓兒子先行試試,在冒險期間找出其他突破關口,將風險逆轉成生意商機。
他的父親是他的榜樣,他在諄諄教誨下逐步成長。從年幼時見證父親日夜工作亦毫無抱怨,到父親鼓勵他敢於嘗試、把握商機,到現在為三個女兒的父親,夏大衛也要求女兒們「做到盡」,同樣地他會全力支持。女兒們似乎也能領略這句話的意思:大女兒在時裝界眼光獨到,為多本時裝雜誌撰寫文章;二女兒希望在健康產業創業,縱然夏大衛不太了解行情仍會全力支持;小女兒也會協助處理公司業務。他們都在父親的支持下挑戰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他特別提到小女兒每次回到公司都會說聲「父親,我愛你」(”Daddy I love you”),看來感受家人的愛亦是令其作為父親努力工作、賺錢的最大泉源。
宗教是家族的根基
說到夏大衛的家庭,夏利里拉百人家族同住於九龍塘大宅,原來是他祖母的想法,不論貧富都必須聚集一起,愛讓家族站穩住腳。
夏利里拉的家族有一個傳統,就是每朝外出前,都需要拜神。宗教對他們家族的構成十分重要,認為所有得到的都是神的賜予,所以必須感恩。另外一個家族重視的價值觀是誠實,這點在商業上也有益處,因為坦白,因為誠實,家族聲譽得以保全。
「我是生於中國的印度人,所以我稱自己為“Chindian”」
關於夏大衛的身份認同,他形容自己是“Chindian”(“Chinese”和“Indian”合成一字),因為他承傳了兩國的文化,無論身處何方,他都會有歸屬感。在香港出生,到新年時會派利是互相祝賀,他們一家的身份早已經不是印度人那麼簡單。他在這裏工作,在這裏生活,有如家庭般親切的歸屬感。他喜歡兩地的所有事和物。
他為“Chindian”的身份感到驕傲,因為感覺自己代表全世界最好的其中兩個國家。「兩個國家都不如美國或俄羅斯般希望打仗或戰爭,他們只希望和平地令國家富強」,他覺得兩地的哲學類同,不願爭鬥、只願各人快樂。「我是生於中國的印度人,所以我稱自己為“Chindian”」(”I am an Indian born in China, so I call myself Chindian”)」。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對少數族裔的接納,使這裏成為他們營商的沃土。夏大衛的祖父在30年代來港創業,現在輪到夏大衛接手。他覺得人們不會因為種族、膚色而給予不友善對待,少數族裔可以輕易與社會融合。見證香港從英國轉為由中國管治,他認為內地政府最重要做的事是「不要干預」,因為香港已有完善的法制保障全部人,可以繼續安定繁榮。這點並非否認內地對香港的重要性,「沒有大陸,我們該如何進步?我們將難以繼續進行內地的生產工作,以及營運服務產業」,他相信內地對香港有莫大裨益。
夏大衛專訪三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夏大衛簡介
身為香港第三代移民的夏大衛,以精明的頭腦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他為自己的商業藍圖鋪設道路,現在已是自己集團旗下幾間公司的CEO(夏利里拉·喬治有限公司和HPZI國際有限公司),同時他還是夏利里拉酒店股份有限公司的執事。
1999年,夏大衛加入九龍金域扶輪社。2011年成為扶輪社3450地區的地區總監。2013-2016年,夏大衛被評為10B區的扶輪公共形象代表。2015年,夏大衛任命扶輪全球回饋的優惠項目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