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好
「十七史,全在玆。」
以上所說,就是一部正史大概(自漢司馬遷《史記》,至北宋歐陽脩等人所撰《新五代史》、《新唐書》,共17部正史——「載治亂,知興衰。」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口而誦,心而維(思維,仔細思量)。朝於斯,夕於斯。」
讀書要好學、勤學,只要苦學,定然有成,不怕出身低。
「昔仲尼,師項橐(軼史:七歲的項橐,一日同玩伴玩砌城牆遊戲,適孔子車駕經過,要項橐把城牆拆去,好讓他的馬車通過,項寨就對孔子說:「世上只有車避城,那有城避車的道理。」孔子欣然聽得入耳。)古聖賢,尚勤學(把握求得學問機會)。」
再如:「趙中令(宋太祖趙匡胤宰相趙普),讀《魯論》(《論語》,野史說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彼既仕(已是高官了),學且勤。披蒲編(西漢臨淮太守路溫舒,少年家貧無書,牧羊於大澤,將蒲草編織成蓆,向人借《尚書》,抄於蓆上而讀之);削竹簡(西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少時亦家貧無書,為人牧豕於寒竹林之中,乃將竹削去皮,做成竹簡,借人之《春秋》來抄寫,方得誦讀。)彼無書,且知(勤)勉。」
學不輟 總有方法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東漢大儒孫敬,為怕讀書時睡着,乃將頭髮繫在樑上,若打肫頭一往下溜,頭髮便會扯住,把人扯醒;戰國時,為六國封相(有類現之聯合國祕書長)的蘇秦,夜深持錐苦讀,若打盹,便以錐刺股,令自己一痛而醒,又再埋頭挑燈苦讀。他兩人不用父兄督促,就自己勤苦學習。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西晉安帝時之吏部尚書車胤,家貧夜讀無燈,乃捕螢火蟲放入沙囊裏,藉其閃光來讀書;晉朝另有位征南長史(長,音掌)孫康,寒夜想讀書而家貧無燈,乃出庭前,藉皚雪之反光,而得讀字句。他兩人雖然家裏貧困,仍不願輟學不讀書。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學。」
漢武帝時會稽太守朱買臣,未遇時,家貧賣柴為生(負薪),每日砍柴,同時帶備書本,於林中朗讀;薪既已賣畢,歸家路上,則將書本掛在擔頭,邊行邊唸。隋朝有大將李密(非晉武帝時,為伺高齡祖母,寫〈陳情蓑〉,辭不受官召的李密),未遇時為人牧牛,每日牧牛時,將(東漢班固之)《漢書》,掛在牛角上,朗而誦之;越國公楊素,見而奇之,使襲爵為蒲山公。他們兩人工作雖然勞苦,但仍然刻苦向學。
大器晚成不是藉口
有人只能大器晚成,但仍應自小就立定志向苦讀。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唐宋八家之一、蘇東坡之父、宋校書郎蘇洵(號老泉),27歲才發憤讀書,就因為年紀大了才發憤,一直後悔太遲才用功;你們年紀小呀,應該早早立志向學呢!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庭,魁多士。彼晚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宋真宗時翰林學士梁灝,軼史說他82歲時,才得以參加進士考試,但在朝庭應對時,卻勝過許多仕子。他的大器晚成,眾皆稱異(梁灝死時年92)。小孩們,你們要趁早立定志向呢。
以小孩來激勵自己
小孩童,不要自我菲薄,聰明、早早就有成就的小孩多的是,如: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南北朝時,北齊人祖瑩,八歲就能作詩,時人譽為「聖小兒」,後累官至車騎大將軍;唐朝的李泌,七歲就能下棋,亦已能文。唐玄宗召試禁宮中,宰相張說稱他為「奇童」,後唐德宗封為鄴侯。這些都是聰名的孩子,你們幼童們,應當向他們學習。
「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
唐朝唐玄宗時有個劉晏,只七歲,就被舉為神童,唐玄宗並任命也出任祕書省的正字官;他雖然年幼,已經出任朝庭命官了,你們這些年少學梓,應該以此為努力目標,因為——想要有作為的人,就要這樣。(正字官同校書郎同掌典籍校對,訂正訛誤。)
巾幗英雄
巾幗也不讓鬚眉啊,男兒當自強!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明,爾男子,當少成。」
東漢末年才女蔡文姬,精通音律(有胡笳18拍傳世);西晉謝道韞,能吟好詩(謝道韞為東晉名臣謝安姪女,書法大家王羲之次子凝之之妻,據唐房玄齡等之《晉書.卷九十六》記載:值天雪,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兒子朗日:「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她們是女子,都那樣聰明,你們男人大丈夫,應當從少就有所成就的呢。
天生我才,各盡其職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如果我們不去學習,還算得上是人嗎?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循序憤發前進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輔助)君(主),下澤民。(立志)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垂於後。」
父母如何教導子女?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經書);勤(專,心一致),有功(必有成就),戲(做事兒嬉),無益,戒之哉(要諄諄告戒兒女們),宜勉力(應該努力啊)。」
《三字經》與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著之《弟子規》齊名,是顯淺易讀之啟蒙兒書,即最錯綜複雜之魏晉南北朝史,亦簡單扼要,數語即可記憶一生。惜以前私塾扑齋師,只重朗誦,不多加解釋,至令學子只徒背誦,不求甚解。至新學興起,新課程則只徒維新,棄舊學於釜底,惜哉!
「童蒙《三字經》」系列四之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