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所述,可知格林斯潘真正關切的,並不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整體格局,而是壟斷資本的累積能否繼續運作。因此,他對斯密的自由經濟或市場經濟理論的回顧與重申,主要落在個人財產的自由運用與轉移的權利這一點。因為這與金融經濟的運作有極大關係,而這正是壟斷資本主義最熱衷的事。那就是布羅代爾指出的,在產品與消費者之間,中間商人服務謀得暴利的部分。新自由主義經濟是想通過金融經濟的形式,把這個部份推到極致。這也是壟斷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主要目的。格林斯潘最重視的是:「邁向繁榮(按:對他和壟斷資本主義來說是資本不斷迅速累積),最短、最直接的路是甚麼?」他急於清除的,是路上的障礙;急於找到的,是到達目的地最快的交通工具。
自由經濟的障礙:道德
路上的最大的障礙是甚麼?在他看來就是追求個人私利的道德憂慮。這種憂慮存在於不同的文化傳統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有基督教的看法,如他引述過的聖經訓諭「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於是他便從理念上以至美國金融經濟政策的實踐上來說服世人:個人利益的追求是天公地義的,為富並非不仁,而且只要我們為自己謀利,就會水漲船高,同時使其他人受惠。所以他特別推祟亞當‧斯密以下的見解:
亞當‧斯密認為自利心很重要的看法,是他所有見解中,最劇革命性的地方,在許多文化的歷史中,依一己之利益而行動(按:就是想辦法累積財富),一向被認為是不妥甚至於不合法的行為。然而,在亞當‧斯密看來,如果政府只提供安定和自由之外,其他一概不管,則個人動機將會照顧共同利益。
「個人利益=共同利益」的華麗說詞
個人自利如何照顧共同利益呢?在全球化經濟概念中就是信貸。你要買房子,沒有錢可以借;借來的錢,還可以拿來錢生錢;你不但買了房子,還平白多賺了一筆。你向我借錢,我也可以從中得到利息;我的錢放著不動,不但不會增多,反會減少,借了給你,卻會不斷增多。你看,通過金融經濟,你只為你自己,我也只為我自己,結果不是互相照顧了共同的利益麼?所以政府何必管呢?對於賺錢,何必有道德上的顧慮呢?祖師爺斯密早已向我們保證,依一己之利行動完全是合法的,還可照顧共同利益。追求個人利潤不但是合理的、合法的,而且是進步的、革命的。這就是格林斯潘要說服大家的。個人沒有道德問題,政府也不必承擔責任。因此,即使在2007年,他仍洋洋得意的說:在他出任美聯儲主席之後,政府在市場上的角色明顯下降,受惠於「解除管制的浪潮,今天美國得經濟仍保持全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大型經濟」。
更有甚者,格林斯潘認為光解除管制還不夠。應該創造種種方便法門,讓人們去借更多,賺更多,也花更多。於是就出現了「違約」式的「信貸」。信貸本建立於「守約」的前提,如今給完全顛覆了。格林斯潘所以支持這類金融工具,是因為他高估了人們對信譽的重視,也高估了金融機構對投機風險吸納的能力。請看,同樣在2007年,他還充滿信心的說:
儘管最近幾十年美國的企業和金融領導人爆發驚人的背信案,生產力這項企業效率的重要指標在1995年到2002年之間仍然加速成長,這點頗值得玩味。
他依然嚮往南北戰爭前那種「接近純粹資本主義」的情況,認為美國應該繼續恢復早年那種冒險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還要高歌物質生活的幸福,提倡消費主義來帶動這種探索精神。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