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年輕人認識理財,連寫了多篇有關理財的基本知識。有讀者感到不耐煩,覺得講得太多無謂,最好給他一個號碼——上市公司在聯交所的編號,讓他知道下一階段哪隻股票會升得多就是了。
我知道持這種心態的投資者很多,但這種心態不正確,遲早把你害到損失慘重,非改不可。
我在一些投資講座上,亦見過聽眾要求講者,提供幾個號碼,有些講者亦會投其所好;有些講者更一早準備好,用投影機把自己的選擇列出來,與會者很多都如獲至寶,立即用筆記下來。
我心想,與會者原先根本不認識講者,講者又能告訴他現在該買哪隻股票,沒有機會告訴他何時要把這隻股票賣掉。有買有賣才可以賺錢,好股票錯過了賣出的機會,也可能帶來損失。
有讀者可能認為,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只要問號碼的時候,順便問清楚,升到甚麼價位就要賣出,跌到甚麼價位就要止蝕,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其實,對將來誰也說不準,如果明天突然發生了一些講者原先沒有意料到的重大事件,講者可能自己也得修正自己的想法。這時,他已沒有機會逐個通知與會者。
從講者同時提供止蝕位的做法來看,那就知道講者自己也不敢確定,他提供的貼士只會升不會跌,否則何需準備止蝕離場。
基本功好命中率高
此之所以,投資者不可能靠貼士,尤其是在傳媒上公開的貼士。如果這樣買股票也可以成功,世上豈不是人人都可以發達?在現實世界,發達往往只是少數;他們靠眼光「獨」到,還要敢於反潮流;跟着羊群一起跑,遲早有一次會跑往屠場。
因此,做投資的時間最忌是不明所以地跟隨大流走。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我們在聽意見的時候,不應只聽結論,還應該看看別人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那就要看別人是怎樣立論,用的是甚麼方法,有沒有確實的憑據,其分析判斷的過程中有沒有出了甚麼差錯等。
我年輕的時候就是抱着這樣的態度來看待投資的。為了了解投資市場的趨勢。我就得了解經濟發展的趨勢,不但要了解本地的,還得了解世界的。經濟離不開政治,那就得把政治也視作研究的對象。但是光了解客觀環境還不夠,還要了解人們的心理反應與行為習慣。慢慢地你會發現你需要知道的只是會愈來愈多,原來投資界早已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投資技巧,有用基本分析的,也有用技術推算的;有以 Top down 的方式研究宏觀大勢的,亦有用 Bottom up 的方式研究個別公司的;有做對沖的,也有偏重單邊的;有依賴電腦程式的,亦有觀察事件影響的。總之,學然後知不足。
用這樣的態度來投資,即使在金錢上沒有收穫,在知識上也會有大量的得益。這樣,基本功就會愈練愈好,將來出擊時,命中率才能提高。
為何對債券要有點認識
有人認為,債券的入場費高,普通小投資者涉足的不多,建議我在本欄談投資股票及地產好了,不用談太多債券。這種想法太過狹隘,這樣看問題的人,很難在投資市場上獲得良好表現。
在現實世界,資金對風險的偏好是不斷地在改變,有時從債券市場湧入股市,有時從股市逃往債市;如果不了解債市的情況,就很難把握得住資金的流向,很容易走失機會。因此,一個投資者,即使沒有條件作債券投資,亦得關注債券市場的情況,並對債券投資的特色有基本的認識。
投資界把債券視作有 Fixed Income 的資產,既有固定的利息收入,到期又可以收回本金,投資的風險較低,其安全性僅次於銀行存款。政府的外匯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收到的保費等都會有相當的一部分,以債券的方式持有。當私人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的水平的時候,其資產組合裏亦不可能沒有債券,否則就會被視作不夠專業,不夠健康。
資產豐厚的人大都會有債券投資,除了因為風險較少之外,還因為這是直接借錢給需要錢的機構,可以省卻銀行的中間收費,所以回報亦較收銀行的存款高。
我們平時把錢存在銀行,銀行不會只是把錢鎖在保險箱裏,它必須把錢借出去,收取更高的利息,才有能力發息給存戶。由於銀行有經營成本,而銀行的股東亦要有盈利,銀行從債務人身上收到的利息,當然不可能全數轉給存戶;直接買債券,就可以省卻銀行的中間剝削。不過,經銀行把錢借出去亦有好處,就是銀行會承擔債務人無法償還欠債的風險。相反,如果是直接買債券,債券的擁有者就得直接去面對風險。
別為不熟悉的東西赴湯蹈火
此外,買債券並非只能保守,不可進攻。買債券除賺息外,還可以賺價。因為隨着市場利率的升跌,債券的價格也會跟着起落。利息趨跌的時候,債券價格就會上升,債券的擁有者亦可以中途套現,不一定要等到期末才收回本金。
一般人對市場利率與債券價格的關係常有誤解,所以有需要解釋一下。一般人會以為,利息上升會有利於債券價格,實情是剛剛相反。因為大部分債券都是定息債券,在發行的時候已說清楚會以哪一個固定的利率來付息給債權人。因此,一旦市場的利率上升,就代表不用買入以前那麼大額的債券,也可以收回同樣的利息。譬如,原先是五厘年息的債券,100萬元一年可收5萬元,現在利率升至六厘,要收5萬元利息,只需買入83.3萬元債券已有了。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同樣是買入100萬元債券,以前只可以收5萬元利息,但現在買新發行的債券,則可以有6萬元收益,那新發行的債券自然較具吸引力,擁有之前發行的債券的人,若然想套現,就得以折讓價出售,如是導致債券的價格下跌。
我發覺市場有些投資者,連這些很基本的投資常識也未弄清楚,已在投資市場赴湯蹈火,實在令人擔心。
如何看美息的趨勢
自從美國聯儲局宣告退市後(不再買入資產),意味着債券市場少了一個重要的買家。當債券市場的需求減少,需要舉債的機構就得以較高的利息回報去吸引需求,導致債券市場的孳息率一度上升。有人甚至預期,美國可能進入一個新的加息周期。
然而,由於美元在這段時間開始轉強,資金從海外回流美國,令美國的債息很快又再回落。市場把注意力放在聯儲局的議息會議上,希望透過會議內的討論內容,去揣測聯儲局何日會加息。
可惜,聯儲局的成員,雖然有些態度強硬,有些卻十分保守審慎,有些更不時轉態,令人摸不着頭腦。看好與看淡者卻可以有不同的解讀,市場因而時有波動,但方向都未明朗。
在我看來,與其留意聯儲局成員對加息的取態,不如多點關心客觀市場的實際環境。因為,表面上加息與否是由聯儲局成員投票決定,但成員亦得根據客觀的市況作決定,而不是任憑主觀的偏好作取捨。因此,美國有沒有條件加息,該看客觀環境,而不是看聯儲局的會議紀錄。
我認為,決定利率高低的最根本因素,是社會的經濟增長能力,如果經濟差,企業沒法取得較好的盈利,他們就不會輕率借錢去擴張業務,對資金的需求少,利率就不容易被搶高。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有公司肯冒風險借錢做生意,亦會因為利潤低,而沒法承擔太高的利息。
現時美國的經濟雖有所好轉,但動力仍不足夠,以致統計數據時好時壞,這是造成聯儲局舉棋不定的主要原因。
聯儲局最樂見的情況
今次美國經濟之所以略為好轉,全靠QE令企業容易取得低息的資金。聯儲局擔心,一旦失去了低息的環境,復甦隨時可能失去動力。屆時再出來救市,效果就不一定有保證了。
因此,現時的經濟環境只能令聯儲局可以不用進一步減息,但仍不足以令聯儲局放心加息。美國尚未有條件進入一個加息周期。即使在下一階段,美國經濟進一步好轉,聯儲局仍會十分審慎,每加一次息,都會觀察一段時間,摸清市場的反應後,才會有進一步的行動;不可能出現接連幾次議息會議都決定一再加息的情況。
現時的情況是聯儲局最樂於看到的情況:市場預期聯儲局可能加息,這意味着聯儲局隨時可以出牌,即聯儲局就可以憑出口術去調節經濟,不同實際出牌。相反,一旦出牌,聯儲局就會變得被動,因為出牌可能達不到市場預期的後果,聯儲局反而會黔驢技窮。因此,聯儲局應該會等經濟情況明確好轉後才會加息,短期裏只會出現加息的威脅,而不是實際的加息。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的樓市不似會因加息而受到較大的衝擊。
原文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