綢繆美聯儲升息

歷史表明,美聯儲貨幣政策掉頭,會引起全球資本流向的巨大變動,甚至可能引發區域性金融危機;在全球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的21世紀,對其衝擊更不能掉以輕心。令人憂慮的是,國人對美聯儲升息對中國的影響尚不夠重視。

貨幣政策回歸總量調控

 
美聯儲升息,已成懸在新興經濟體頭上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 5月20日,美聯儲公布4月末議息會議紀要。鑑於其溫和措詞,市場對首次升息的主流預期由此前的9月延後至12月,然而,這再次顯示,留給其他經濟體調整和準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對於正處於經濟下行壓力下的中國來說,更須未雨綢繆,以主動的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防範美聯儲升息可能帶來的外溢效應。
 
全球金融危機七年後,各經濟體境遇各異,貨幣政策有所分化。美聯儲在去年10月率先停止量化寬鬆(QE)加碼,卻不斷推遲升息,繼續其非常規貨幣政策(UMP)。今年3月初,歐洲央行啟動美聯儲式量寬。 4月底,日本央行宣布維持量寬刺激規模不變。 5月初,中國即將開啟量寬的傳聞一度甚囂塵上。儘管央行人士表示,中國未到零利率下限,美聯儲式量寬並不必要,但是,央行採取的兩次降準、三次降息,還有最近將地方債納入商業銀行質押貸款抵(質)押品範圍等舉措,明顯為經濟下行風險托底。世人皆知,寬鬆總有度。美聯儲加息終會來臨,雖難以準確判定其時點,但已為期不遠。複雜的全球經濟走勢平添了各國應對變局的難度。
 

國內對美國加息不夠重視

 
歷史表明,美聯儲貨幣政策掉頭,會引起全球資本流向的巨大變動,甚至可能引發區域性金融危機;在全球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的21世紀,對其衝擊更不能掉以輕心。令人憂慮的是,除了部分財經高官和市場有識之士,國人對美聯儲升息對中國的影響尚不夠重視。
 
現實不容悠哉游哉。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紛紛利用海外低利率和人民幣升值的機會,從海外大規模借款,所籌集的資金進入國內正規金融體系或「影子銀行」,並進一步向房地產、信託公司、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滲透。美聯儲升息可能引致進入中國的熱錢撤離股市、房市;不同領域的風險可能通過銀行體系交叉傳導到其他領域,造成風險疊加,引致銀行業流動性緊縮,迅速地去槓桿並調整資產價格,並有可能進一步催生資本外逃、人民幣貶值和信貸緊縮。倘若屆時中國經濟仍不能在有限時間內,盡最大努力消除經濟增長和轉型的重重障礙,美聯儲升息可能成為國內「點風險」擴展為「面風險」的引爆點。
 
當然,也有人士認為,中國經濟體量大、外匯儲備多,利率和準備金率下調空間充裕,資本賬戶仍有管制。其實,這些條件應動態來看,需與業已暴露的金融體系脆弱性、特別是經濟基本面的疲弱來綜合考量。惶惶不可終日固然大可不必,但麻痺大意,以僥倖代替主動、有為,顯然危害更大。
 
應對高度不確定且相互影響的全球量寬新局面及其遲早來臨的逆轉,最堅固的「防波堤」仍是國內經濟良好的基本面以及精準的結構性改革的力度、速度和方向。中國與其他新興和發達經濟體,客觀上正處在一場結構調整、降低系統性風險的競賽中。如果應對得當,中國甚至有望轉失為得。全球資本畢竟是逐利的。考慮到當前全球各大經濟體「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如果中國真能按照既定部署切實推進改革,美聯儲升息後,有可能出現資本一部分回流美國、一部分流向中國的局面。倘若對自身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一味捂蓋子,「擊鼓傳花」,這種有利於中國的局面就只能是一相情願。
 

改革可增企業防險能力

 
值得肯定的是,在美國退出量寬的預期下,中國央行仍然堅持改革,利率市場化即將衝刺,匯率改革平穩推進,並力圖今年實現資本賬戶「有管理的可兌換」。這些改革將促使企業根據市場信號靈敏地做出決策,從根本上增強企業應對美聯儲升息的風險防範能力。不過,金融改革不可能單兵突進,其他領域的改革也須協調推進。比如,財稅改革目前正推進多項邊際改革,但其最大的突破口當屬明晰各級政府的事權,把激勵搞對,消除地方政府的投資飢渴症和軟預算約束,此乃化解金融風險的根本之舉,因此不宜久議不行。
 
應對升息的另一個必要舉措是盡快止住經濟增長下滑的勢頭,信心管理正愈來愈成為當前主要經濟體管理資本流動的核心。為此,貨幣政策實施適應性調整,應有利於降低短期內的風險。由於到期債務規模巨大,金融市場承受力有限,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有助於降低系統性風險。不過,最需要警惕的是重回全面、大規模刺激老路,以長期的代價換取眼前的安寧。大規模刺激會扭曲經濟主體的預期,誘發其道德風險行為,進一步激化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重要的是通過改革,為經濟主體創造一個穩定預期的環境,並強化市場約束,激發它們的投資意願和創新活力。
 
在現有國際貨幣體系下,不可能指望美聯儲為其政策的外溢效應負責,中國只能立足於做好自己的事。中國實行市場經濟20餘年,雖遭逢過亞洲金融危機與本輪全球金融危機,但由於存在各種制度屏障,幸或不幸,中國經濟並未經歷過生死考驗,而在未來,這種考驗不可避免。應對美聯儲升息,可視為一次熱身;倘能安然過關,中國經濟將愈發身強體健。 
 
原文為2015年5月25日出版的《財新週刊》第20期社評,本社獲授權刊登。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