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來,「黃色經濟圈」成為一時話題,香港中聯辦也炮轟。此舉引起我浮想聯翩。
首先想到的是1967年左派暴動(左派稱「反英抗暴」)的口號──「愛祖國,用國貨」;即使質量差一點,也要用國貨。這是當時的政治教育。鼓吹這口號的,包括中聯辦的前身──新華社香港分社。那個「紅色經濟圈」,跟今天的「黃色經濟圈」概念不是很相似嗎?
這種概念本來沒有問題,算是一種促銷手法就行了。可是,官方對這種概念不斷政治化和無限擴大,變成一種極度排斥性的行動綱領,連左派群眾也驚了。舉例說,當年為了「對抗港英政府的懷柔政策」,左派提出不要看電視,還編了順口溜教育左派家庭──「睇電視,害處多,電視教壞細路哥。」我今天仍記得清清楚楚。
還有,左派群眾不能申請港英政府的廉租屋,因為這是「政治不正確」。結果,很多左派群眾寧願隱瞞住址。那時候,還要求左派員工不要讓子女入讀政府學校,結果有左派高層寧可說謊──「孩子死了」,但原來已送到外國讀書。
政治性格分裂
這些都是畫地為牢的概念,完全忽視經濟規律,演變成政治性格分裂。即使到了今天,大陸依然故我。反日的時候就罷買日貨,但眼前卻是日本汽車佔了主要道路(真的是大行其道)。官方一面大喊反美歐,但子女卻往那邊送。在這方面,他們從來沒有「教育經濟圈」的概念。
其實,建制派也有藍色經濟圈。港府不招標就批出生產口罩的合約。最近成立的香港再出發大聯盟,也有藍色經濟圈的影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然規律也,政治需要嘛!
所以,對「黃色經濟圈」毋須口誅筆伐,看成是顧客的自由選擇就行了。事實上,無論「黃店」或「藍店」,影響其生意的主要因素都不是政治取向。即使形成「黃色經濟圈」,但請問「黃圈」佔香港GDP、飲食業和零售業的比例有多少?況且,「黃店」沒有公權力,它們的影響遠不及官方的一個錯誤政策。
不過,中聯辦指責「黃色經濟圈」也有好處,就是替它們免費宣傳,既可逆市求生,也可宣傳政治理念,正是愈打愈想「黃」。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