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首先應該提到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此項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創始於3000年前的周公,完成於2500年前的孔子。此項教育的主要意義,並不專為傳授知識,更不專為訓練職業,亦不專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的人而設。此項教育的主要對象,乃為全社會,亦可說為全人類,不論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論男女,不論任何職業,亦不論種族分別,都包括在此項教育精神與教育理想之內。
在中國的文化體系裏,沒有創造出宗教,直到魏、晉、南北朝以後,始有印度佛教傳入;隋、唐時代,乃有伊斯蘭教、耶教等相繼東來。中國社會並不排拒外來宗教,而佛教在中國社會上,尤擁有廣大信徒。亦可說,佛教雖創始於印度,但其終極完成則在中國。但在中國文化體系中,佛教仍不佔重要地位。最佔重要地位者,仍為孔子之儒教。
孔子儒教,不成為一項宗教,而實賦有極深厚的宗教情感與宗教精神。如耶教、佛教等,其教義都不牽涉到實際政治,但孔子儒教,則以治國平天下為其終極理想,故儒教鼓勵人從政。又如耶教、佛教等,其信徒都超然在一般社會之上來從事其傳教工作。但孔子儒家,其信徒都沒入在一般社會中,在下則宏揚師道,在上則服務政治。只求淑世,不求出世。故儒教信徒,並不如一般宗教之另有團體,另成組織。
在中國文化體系中,教育即負起了他民族所有宗教的責任。儒家教義,主要在教人如何為人。亦可說儒教乃是一種人道教,或說是一種人文教,只要是一個人,都該受此教。不論男女老幼,不能自外。不論任何知識、任何職業,都該奉此教義為中心,向此教義為歸宿。在其教義中,如孝、弟、忠、恕,如仁、義、禮、智,都是為人條件,應為人人所服膺而遵守。
中國的這一套傳統教育,既可代替宗教功能,但亦並不反對外來宗教之傳入。因在中國人觀念裏,我既能服膺遵守一套人生正道,在我身後,如果有上帝諸神,主張正道,則我亦自有上天堂進極樂國的資格。別人信奉宗教,只要其在現實社會中不為非作歹,我以與人為善之心,自也不必加以爭辯與反對。因此在中國文化體系中,雖不創興宗教,卻可涵容外來宗教,兼收並包,不起衝突。
人品分別乃由其智愚來
在中國儒家教義中,有一種人品觀,把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作評判標準,來把人分作幾種品類。即如自然物乃至人造物,亦同樣為他們品第高下。無生物中如石與玉,一則品價高,一則品價低。有生物中,如飛禽中之凰鳳,走獸中之麒麟。水生動物中,如龍與龜,樹木中如松、柏,如梅、蘭、竹、菊。人造物中,如遠古傳下的鐘、鼎、彝器,以及一應精美高貴的藝術品,在中國人心目中,皆有甚高評價。物如此,人亦然。故中國人常連稱人物,亦稱人品。物有品,人亦有品。天地生物,應該是一視同仁的。但人自該有人道作標準來贊助天道,故曰:「贊天地之化育」,中國人貴能天人合德,以人來合天。不主以人蔑天,亦不主以天蔑人。在中國傳統教育中,有其天道觀,亦有其人道觀;有其自然觀,亦有其人文觀。兩者貴能相得而益彰,不貴專走一偏。
中國人的人品觀中,主要有君子與小人之別。君者,群也。人須在大群中做人,不專顧一己之私,並兼顧大群之公,此等人乃曰「君子」。若其人,心胸小,眼光狹,專為小己個人之私圖謀,不計及大群公眾利益,此等人則曰「小人」。在班固《漢書》的〈古今人表〉裏,把從來歷史人物分成九等。先分上、中、下三等,又在每等中各分上、中、下,於是有上上至下下共九等。歷史上做皇帝,大富大貴,而列人下等中,乃至列入下下等的盡不少。上上等是聖人,上中等是仁人,上下等是智人。中國古人以仁智兼盡為聖人,故此三等,實是一等。最下下等是愚人。可見中國人觀念,人品分別,乃由其智愚來。若使其知識開明,能知人道所貴,自能做成一上品人。因其知識閉塞,不知人道所貴,專為己私,乃成一下品人。故曰:「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此則須待有教育。苟能受教育,實踐人道所貴,則人皆可以為堯舜。人類的理想,乃使人人同為上等人,人人同為聖人,此是中國人的平等觀。
人之分品,乃從其人之德性分
中國人言人品,又常言品性品德。人之分品,乃從其人之德性分。天命之謂性,人性本由天賦,但要人能受教育,能知修養,能把此天賦之性,實踐自得,確有之己,始謂之德。德只從天性來。天性相同,人人具有。人之與人,同類則皆相似,故人人皆能為堯舜。而且堯舜尚在上古時代,那時教育不發達,堯舜能成為第一等人,我們生在教育發達之後世,只要教育得其道,豈不使人人皆可為堯舜。若使全世界人類,同受此等教育熏陶,人人同得為第一等之聖人。到那時,便是中國人理想中所謂大同太平之境。到此則塵世即是天堂。人死後的天堂且不論,而現實的人世,也可以是天堂了。故說中國傳統教育的理想與精神,是有他一番極深厚的宗教情趣與宗教信仰的。
中國人傳統教育的理想與精神,既然注重在人之德性上,要從先天自然天賦之性,來達成其後天人道文化之德,因此中國人的思想,尤其是儒家,便特別注意到人性問題上來。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性由天賦,人若能知得自己的性,便可由此知得天。但人要知得自己的性,該能把自己的那一顆心,從其各方面獲得一盡量完滿的發揮,那才能知得自己的性。人心皆知飲食男女,飲食男女亦是人之性,但人的心不該全在飲食男女上,人的性亦不只僅是飲食男女。人若專在飲食男女上留意用心,此即孟子所謂養其小體為小人。
(本文為錢穆先生1974年9月在韓國延世大學的演講)
原文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