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對應疫情工作做得出色

令我欣慰的是見證到沙士期間居功至偉的醫護人員,大部分仍然服務社會。在政府內其他部門,不少當年與我並肩作戰的同事,現在也獨當一面,領導相關部門,為抗疫出謀獻計做出令人驕傲的成績。

喜見過去一周確診個案每天都處於單位數字,說明香港疫情放緩,這是所有醫護人員、支援配合抗疫的不同行業、傳媒、市民及特區政府眾多員工,過去兩個多月來共同堅持到底得到的成果。

在2003年慘痛沙士疫情期間,我尚在特區政府工作,曾參與特首領導的政策協調小組,見證整個艱苦、充滿驚濤駭浪、面對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設法安撫擔驚受怕的市民,又盡量吸納社會各界抗疫意見,但因為資源及其他考慮,往往不能完全照顧所有需要援助者,因而要作出痛苦抉擇,導致顧此失彼。

經過5個多月折騰的日子,雖然盡了最大努力,仍有1755人受感染,299人死亡,包括6名醫護人員。事過境遷後亦有得着,就是政府各部門之間更能通力合作,增強迅速應變能力,公營醫療系統作出基本系統性改變,設立專門應付疫情的工作單位,改善醫療硬件,市民也領悟到全民抗疫的道理。

經歷過17個寒暑之後,我已從崗位退下來,再無踏足官場,只有從旁觀察特區政府施政,默默打氣。面對疫情,政府明顯吸取17年前的寶貴知識、經驗、人才和醫療良方,理應駕輕就熟地妥善應付。可惜這次疫情與沙士有眾多顯著不同。當初借助沙士經驗來應付這次新挑戰並不完全奏效,唯有等到確診人數增加,從實際臨床積聚經驗,有助醫護人員掌握新的形勢,及時調整醫療方案,引進各種有效的個人衛生良好習慣,阻止疫情擴散。

為配合醫療人員防疫工作,政府上下都做了大量工作,很多實務安排都是在極短時間內構思、安排及完成。因此之故,並無多餘時間事先徵詢公眾意見,政府徵用駿洋邨作檢疫中心就是一個鮮明例子。

為抗疫付出的代價

香港地少人多,如果處理不當會令到疫情失控,總結我們的抗疫經歷,除卻初期因為尚未明白新冠狀病毒的特性,未能清晰定下抗疫方向,令人有猶豫不決的錯覺。其後雖然經歷口罩及廁紙搶購潮,但在合理期間內都能妥善解決,在整個過程,日常生活供應物品源源不絕,除高危行業之外,其他大多數行業都可繼續營業,但因為人流稀少,營業額大減,生活當然受影響,這是為抗疫付出的代價。至於普通人的生計政府亦盡量照顧,以一個簡單可行的方法鼓勵企業避免裁員,但掛萬漏一的情況難免出現,這是與時間競賽所需付的代價。

令我欣慰的是見證到沙士期間居功至偉的醫護人員,大部分仍然服務社會,不少更身處高位,晉身領導階層,提供優良專業意見以供政府作為施政的藍本。在政府內其他部門,不少當年與我並肩作戰的同事,現在也獨當一面,領導相關部門,為抗疫出謀獻計做出令人驕傲的成績。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孫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