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大家,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為什麼有廁紙荒?答案重要,因為與香港的土地發展有關。
廁紙荒,是非常有趣的經濟現象。香港如是,美國亦如是,因此有普遍性。與口罩不同,疫情並沒增加廁紙的需求,經濟停擺亦未明顯減少廁紙的供應。當供求的基本因素似乎沒有重大改變,要解釋廁紙荒,有人訴諸於兩大非基本因素:其一,囤積物資;其二,恐慌性購買。問題是,這些都是推斷能力欠奉的馬後炮。為什麼不囤積其他可以囤積的物資?又為什麼不恐慌性購買其他日用品?問題是,究竟廁紙有何獨特之處?
不是囤積物資,亦不是恐慌性購買,一個鮮為人知的理性市場解釋,是廁紙的供應鏈問題。行外人有所不知,廁紙有「民用」及「商用」兩個市場。我們一般到超市購買的,是民用廁紙;我們在商場或寫字樓的洗手間用的,是商用廁紙。從物料、大小、生產、包裝、運送到分銷,兩個市場市場都是各有各做。龐大如跨國消費日用品公司P&G,他們做的就只有民用廁紙。換句話,儘管在消費層面上,民用和商用廁紙有一定替代性;在生產層面,兩種廁紙並非一時三刻可以商用轉民用的。疫情之下人人居家抗疫,廁紙整體需求不變,但當中不少商用需求轉為民用需求,商用供應卻不易轉為民用供應,後果是全球普遍廁紙荒,或準確一點,是民用廁紙荒。
香港的房屋問題,從來是供求問題
就算一張廁紙,都有佢本身嘅用處,更何況一幢樓房。不是囤積居奇,亦不是非理性炒賣。香港的房屋問題,從來也是供求問題。起樓,從來卻不是政府的比較優勢。因一時三刻公屋輪候時間長短而改變公營房屋供應比例,更是不智之舉。新一輪公布的1300億元紓困措施,提出彈性處理政府工程及非工程合約及其他發展項目。說過了,基建不足從來是新建房屋樓面面積偏低的深層次原因。
另外,年半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中,建議以「地盡其用」原則重新規劃內河碼頭用地,小組定性為值得研究及考慮的概念性選項。瘟疫蔓延時重提這個較少人關注的概念性選項,一方面希望政府趁經濟不景時,加快相關的道路及污水處理甚至填海等基建投資;另方面提醒政府屯門西重新規劃,需要有合適而平衡的公私營房屋比例。
小如一張廁紙,大至一幢樓房,市場上每種貨品的生產都有其鮮為人知的生產細節。從廁紙荒到納米樓,答案卻都是:供應,供應,供應!商用廁紙轉做民用廁紙已不易為,公營房屋改為私營房屋更是困難千百倍。要配合屯門西及鄰近內地一帶的城市發展,擁有無敵海景佔地65公頃的私營碼頭用地應如何發展?解決納米樓問題,答案是透過規劃大幅增加私人住宅樓面面積的供應,而非再打造多一個公屋主導的悲情城市。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