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深化關口,用人成為關鍵。在日前召開的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2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重用改革促進派」,鮮明亮出幹部選拔任用的標準是「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讓人心頭一震,明確了方向。的確,讓千千萬萬改革促進派脫穎而出,要靠決策者的堅強決心,進而則需要制度保障。
重用改革促進派
中央領導有此主張,正是直面現實挑戰,昭顯改革決心之舉。過往兩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決定出台,未來全面深化改革、建設法治國家的路線圖與時間表已經明晰。按決定部署的諸項工作推進至今,決策層大聲疾呼要當改革促進派,足證改革愈往前推則難度愈大,「腸梗阻」「最後一公里」現象嚴重,需要有志有膽有為之士來行動。當前的改革在深水區行進,多個領域改革協調推進出現困難,利益格局固化阻力明顯,傳統計劃經濟慣性與官僚機制有意無意地對變革加框框、設底線;不少官員改革動力不足,觀望情緒濃厚,許多缺乏改革意願、甚至不甚理解、主張改革之人位居要津,這都是無可忽視的事實。
在此背景下,決策層強調,「要着力強化敢於擔當、攻堅克難的用人導向,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幹部用起來,激勵幹部勇挑重擔」,可謂切中肯綮。
重用改革促進派,實為過往30餘年中國改革發展的基本經驗,正是中共組織工作真正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初期,一大批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改革者走上領導崗位,眾多改革先鋒有口皆碑。即便在改革面臨嚴峻考驗的關頭,鄧小平也重申,「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並有政績的人,大膽地將他們放進新的領導機構裏,要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誠意要搞改革開放。」新世紀以來國人得享改革紅利,主要得益於前期改革者的艱辛開拓。如今,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改革的魄力、鬥志與激情正重新煥發,然而,庸政怠政現象也相當突出。
人盡其才須靠制度
反腐為幹部選拔任用創造了難得條件,也促使人們反思現有幹部人事制度存在的缺陷。大老虎與小蒼蠅被查處,正可讓改革促進派補位,這是當前可以把握卻又可能稍縱即逝的機會。僅在山西一省,省管幹部便空缺近300名。這正反映出現有幹部人事制度的弊端。提名、考察、討論、公示等一系列看似嚴格的程序,往往流於走形式,實際上演變為少數人甚至一把手說了算,忽視公正與透明。
真正讓改革促進派人盡其才,根本上還是要靠制度。中共十八大以來,決策層提出,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構建有效管用、簡便易行的選人用人機制,全面準確貫徹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方針,改革和完善幹部考核評價制度。今後,應重點考核官員改革業績,誰不改革誰下台。
制度不應是一紙空文,必須體現為實際操作。以中國人口之眾,豈會缺少銳意改革、實幹能幹的官員?關鍵是缺乏發現、提拔他們的機制。重用改革促進派的方向已明,首先要清除障礙。近年來形成的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條條框框應當廢除,如必須在某一級別任期滿多少年方得提拔,或者只要任滿多少年就能升遷。這些看似一視同仁的規矩,打造的其實是製造「標準件」或「劣質件」的官僚流水線。還應避免簡單以年齡划線,搞一刀切,破格提拔年輕幹部也不是「坐直升機」,一切着眼改革大局,並以公開、公平的操作服眾。
切忌搞關門主義
過往多年,中國幹部人事制度也多有探索,有些地方的試點搞得有聲有色,對其經驗和教訓均應認真總結。出現失誤便簡單回到過去是沒有出路的。不過,也應看到,迄今的改革缺乏實質性突破,且現有制度內的改革舉措也未完全落到實處。因此,現有制度還需細化,並鼓勵大膽探索有效實現形式。比如,2014年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規定,群眾公認度不高的,有跑官、拉票行為的,不得列為考察對象。但是,誰來監督?向誰反映?由誰覈實?如何懲處?均不夠明確。只有制度層面的細節設計到位,制度才能長出牙齒。
完善幹部人事制度,切忌搞關門主義。如同中國現行政治體制的缺陷一樣,吏治的要害也在於權力未得到有效監督。多數落馬貪官民憤極大,久被舉報,卻往往在某位力排眾議的上級庇護下得以帶病提拔。改革突破口是讓幹部選拔任用過程更加公開、透明。為此,須努力探索黨內民主的多種形式,並充分發揮人大、司法、公眾、媒體等的監督作用。這樣才能降低機關內外、上下級間的信息不對稱。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現實迫切需要讓改革促進派脫穎而出,首先要保障河清道暢。「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紀委監督太晚」的現實困境必須盡快化解。以重用改革促進派為契機,不斷深化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整頓吏治,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行穩致遠。
原文為2015年5月18日出版的《財新週刊》第19期社評,本社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