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功課奴隸」! 我要真假期!

甚麼是假期?大人追求的假期就是拋下公事,跟朋友及家人吃飯、旅遊、做自己喜歡的事,舒暢身心,儲備能量以應付下星期的工作。那孩子理應享受的假期又是怎樣的呢?大家常掛在嘴上的「沒辦法呀!」、「人人都是這樣的呀!」,就是沒法改變的真理嗎?
2013年2月開始,我和當時十歲讀四年級的老三經歷了三個月的痛苦上學歷練。每天早上,當汽車到達離學校還有十分鐘的車程時,他便會開始抱着額頭,大喊頭痛。第一節課,他都是在醫療室度過。每天班長來醫療室接他,他就拖着沉重的步伐,走進教室。 
 
是裝出來的嗎?不太可能吧!痛得面青唇白,很難每天都裝得那麼真實吧!老三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凡事都是要一步一步地做。四年級開學後沒多久,他每天都做功課到很晚。我恐防是他不專心而已,於是好幾星期,我都遠遠地偷看着他。看到的,是他的手不停地在作業或簿上寫和擦。做功課態度可是非常認真,因為他說不想做改正,要做改正的話即加多一份功課。做漏了功課的話,隔天最寶貴的小休和午息都會被老師罰站在教員室外補做。被罰,可免則免。每晚起碼兩小時半的功課,還有每星期的中英文默書,日復一日,最終他吃不消了。
 
作為媽媽,看到心痛了!唯有跟學校商量,希望能酌情減少功課量,但校方的回覆,令我震驚不已。主科老師們商討後,認為功課量適中,認定老三是有能力應付的,只是他未習慣功課的壓力。更難以接受的,是老師們給我的建議──我不應逃避壓力,我應該幫助老三接受現實,以面對小五、小六更大的壓力。我頓時目瞪口呆!壓力必然存在,學習面對壓力也是應當的。但為什麼在整個過程中,小孩子的身心靈沒有被關注到?這跟最近在網上瘋傳的「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廣告,豈不殊途同歸?
 

像奴隸多過是孩子的童年

 
這又令我回想到香港電台《鏗鏘集》的「功課奴隸」。節目中的孩子們,真的像奴隸多過是孩子,生活只是跟着計時器走,就連上大便舒暢的時間也是有限制的。是誰令孩子變成功課奴隸?有家長認為「功課多=學得多」,亦有家長希望功課排得滿滿的,便順理成章地減少孩子的電玩時間。更甚的,是有家長嫌學校的功課未夠完善,額外再加補充練習給孩子操練。
 
老師們又是如何看待功課的量與質呢?收回來的功課,老師也要批改的呀?老師豈不也是功課奴隸?家長們、老師們,究竟功課的意義是什麼?有本地及美國的研究調查功課對學生學習的功效,發現功課對高中生的幫助最大,對初中生有輕微成效,但對小學生就毫無幫助。香港小朋友真可憐!他們每天對功課的付出,原來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換句話說,我們不只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更甚的,是在磨滅着他們的生命! 
 
香港小孩子的生命,就花在大量的功課上。(Pixabay / CC0)
香港小孩子的生命,就花在大量的功課上。(Pixabay / CC0)
 
有一類功課,老三這四年都從不間斷地做着,就是 TSA 練習,做得最多的就是小三及今年。今年從3月起,每星期三次要留校做 TSA 操練。朋友說老三已走運了,因為其他學校由上學期開始已補課!唉!補課,在我的上學歷程中,在中五才出現呀!
 
功課+補課,孩子、父母和老師,都喘不過氣來。在周末及假期抖抖氣?簡直是妙想天開,周末的功課量比平日加倍!好些父母還在周末為孩子安排了形形式式的興趣班,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所餘無多。在國際學校,小學生在周末及假期都沒有功課;在一些私立和直資小學,周末及假期功課都不多。那為什麼資助主流小學的功課量及補課會是排山倒海般的呢?
 

「好出奇呀?係咁架啦!」

 
甚麼是假期?大人追求的假期就是拋下公事,跟朋友及家人吃飯、旅遊、做自己喜歡的事,舒暢身心,儲備能量以應付下星期的工作。那孩子理應享受的假期又是怎樣的呢?大家常掛在嘴上的「沒辦法呀!」、「人人都是這樣的呀!」,就是沒法改變的真理嗎?
 
家長沒權改變制度,亦沒權改變校政。但有不少校長說過功課量是順應家長的要求。言下之意,家長發聲要求,校方便會理會。那為什麼只有要求增多功課的家長聲音?要求減少功課、減少評核的家長聲音在哪兒?如果你也認同減少功課、減少評核的迫切性,你可以做甚麼?
 
家長組織「教育大同」將於6月底舉辦的論壇名為「我要真假期」。對呀!孩子,父母,老師不要繼續做「功課奴隸」了,來個「真假期」吧!齊來團結起來,身體力行,大膽發聲!孩子的童年只此一次,我們要好好守護他們!

何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