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股市重挫,美股跌幅創1987年以來最大,一星期內兩度觸發跌停,實在恐慌蔓延。或者,人人恐慌就是機會,政策憧憬下美股又可以一日之內回升近2000點,市場波動之大,實在嘆為觀止。
筆者一直認為,即使中國股市有政策預期、香港股票抵買,恒生指數甚至跌至預測市盈率的9倍以下,但問題在於,一個全球最重要的股票市場一旦確認踏入熊市,機構大戶股票配置減磅,內地及香港市場到時真正受惠幾多?難道政策及北水,可以不斷令兩個市場跑贏嗎?
疫情影響是投資市場最大憂慮
多個市場進入熊市,哪管是確認,抑或是暫時性,即使事後孔明,都要理解問題所在。首先,去年底及今年初,基金大部分的股票持倉太多,現金比重卻偏低,一時間要調整就是股市要更大調整。其次當然是市場槓桿,及近期連主權債市場都出現大幅波動,觸發跨資產交易大規模拆倉。最後,除市場流動性問題之外,疫情影響當然亦是投資市場最大的憂慮。
87年股市衰在市場亢奮、08年金融海嘯死因是金融槓桿,但今次疫情的影響既可以簡單化,但最後涉及的負面影響是立體而又複雜。市場怕疫情,所以政府要抗疫,但抗疫本身的措施是反經濟活動,反全球化,成本是造成更大的經濟活動停頓及市場震盪。任由疫情風險存在及抗疫之間,兩者涉及的風險與成本,是沒有平衡及取捨之分,承受經濟更大的短期影響,到頭來卻導致企業沒有生意,沒有現金流,既可能演變成企業本身的經營問題,大至出現信貸風險及流動性短缺。一個高成本,大規模的經濟停頓風險,似乎是無出路之中的出路,唯中間震盪的處理方式,以往是從無經驗可言。
大跌市,有人驚慌,亦有不少散戶是相信趁低吸股票的好機會,如何決定呢?老套一點,做任何事情,並希望得出最好的結果,諮詢外界,尋找意見之餘,更重要是先了解自己。面對大事大非,大幅震盪的市場,散戶或者先問,自己是投資者、抑或是投機者,更重要是自己在未來一段時間的風險承受能力。的而且確,相比之前,很多好股票的價位都已變得相當吸引,具備持貨能力之餘,更要認清,從來難有選中在最低位買貨的時間,有的話亦僅屬幸運。世界難捱,市場變化實在太大,筆者一直相信,好的投資決定,是忠於自己的個人決定,問太多人,反而累了大事。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