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牌)檔經濟

大陸官員自豪的說,大陸存在的是大排檔經濟,所以在全球性金融海嘯中,受害較小,也能快速重張旗鼓。將大排檔與經濟湊成一個通俗式「類學術名詞」,可說一絕……
大陸官員自豪的說,大陸存在的是大排檔經濟,所以在全球性金融海嘯中,受害較小,也能快速重張旗鼓。將大排檔與經濟湊成一個通俗式「類學術名詞」,可說一絕。
 
粵人俗稱路邊攤為大排檔,一般是較大型、地點固定、有攤檔設備之各式販賣攤位(檔口),不同於只用擔子叫賣之流動小販或攤販。如果所賣的東西,為飯麵粥餚一類快炒菜食,又多稱為熟食檔,類似台灣前時台北市圓環和在士林之夜市,通常是平民式、消費大眾化之食肆。
 
大排檔一詞源起費解。排,是一系列連續之意,故粵語說「有排」、「有一排」,即是在說「有陣子」、「有一陣子」;而檔,則原是算盤上的一行珠柱叫「一檔」,所以,我們稱一期次演出為一檔期,上檔、下檔,但大排檔之檔,則粵讀若「擋(ㄉㄤˇ)」,是一個販賣單位之意;因為攤販多集中一起營生,故「大排檔」,可以解釋為市集裏有自己地盤的個體戶。去過香港的朋友,可能會到過九龍城吃火候十足、港人說鑊味夠的熟食檔,到旺角女人街大肆購物一番,這些都是大排檔。
 

「大排」定「大牌」?

 
不過,香港所說的大排檔,最初似乎應稱為「大牌檔」。據說港英時期,發給小販掛在攤檔上,以示合法經營的牌照,比一般店舖商業牌照都大,以方便警察檢查(或刁難),所以便俗稱、戲稱此類攤檔為「大牌檔」。但1949年後,大陸易手,跑到香港的民眾,謀生不易,很多人就在路邊設攤檔,當小販賺些蠅頭小利生活。由於小販們仍舊稱這樣的經營方式為大排檔,所以大家就從俗稱之為大排檔,而棄用「官稱」。
 
大排檔經濟若從上述大排檔形式去思考,指的就是「螞蟻雄兵」,不是「馬其諾防綫式」般軍備大陣仗;靈活,包袱小,牽連也小,故重建易而又快速。總之,小兵反而立大功,也可說是給極度資本主義巨人,來一下醍醐灌頂。也不禁令人想到二戰後,舉凡過度投資重工業企圖發展軍備的諸國,一般而言,似乎反不如着意於發展金融貿易「軟經濟」的國家來得風光。
 
原刊於卓越新聞變基金會網站,經作者授權發表。

彭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