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資本主義的偽改革

解決大蕭條失業問題的,不是羅斯福新政,而是二次大戰!壟斷資本家控制的政府是不會考慮後果的。他們只慶幸找到了一個迅速有效的法門,以為總可以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使資本可以不斷累積下去……
美國的確曾對資本主義經濟作過矯正,而且是針對大蕭條的。首先是羅斯福的「新政政策」(New Deal)致力於調節生產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當時,工業已因為企業破產或停產而生產下降;農業則要用大量銷毀農作物和牲口的方法來提高農產品價格。
 
至於格林斯潘所批評的票據儲備過多的問題,羅斯福則取消金本位的貨幣政策,使貨幣流通量不受黃金儲存量限制,以便中央銀行可以主動進行調節。他又同時整頓銀行和對金融機構加以監管和支持,限制金融投機,使信貸活動恢復正常。對民生問題則擴大政府開支,創造就業機會:用促進農村電氣化,研究農村環保,提倡文藝創作、演出等等方法增加職位。
 
羅斯福「新政」據云有效,於是成了凱恩斯(J.M.Keynes)新經濟理論強有力的現實基礎。
 
凱恩斯批評了古典經濟學。他認為生產的供求失衡並不能由市場來自動調節,必須由政府干預才可解決問題。他把社會的總支出(需求)分為三部分:個人消費、生產設備和國家開支。其中消費者並不會把全部收入都花光,這在總需求上便會出現缺口(demand gap),繼而發生供求失衡的問題。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消費和生產設備的需求(支出)都不可能提高,只有通過擴大國家開支的方法來填補這個缺口。他也建議用貨幣政策來調節經濟。如增加貨幣供給來調低利率,刺激投資生產,鼓勵消費。
 

是二戰而非新政拯救了資本主義

 
凱恩斯的理論能否挽救資本主義呢?論者頗有爭議。他的辦法仍是順着資本家的欲望去做:繼續生產,繼續消費,繼續累積資本。這樣周而復始必然又會出現新的需求缺口,災難重來還是不可避免。更不必說在具體施行的時候,還要銷毀多餘的生產設備、浪費大量資源,如羅斯福的「新政」所為。何況已有學者認為,大蕭條問題得以真正解決,並非因為羅斯福的新政,而是由於戰爭:
 
 拜然和思惟茲(Paul Baran and Paul A. Sweezy)以一些數字來說明羅斯福新政並沒有能使美國經濟復甦的原因。以1966年貨幣值來計算,美國國家支出從1929年的102億美元增加至1939年的175億美元,增加70%。而國民所得在同一時期,從1044億美元降到911億美元。失業率從3.2%,增加到17.2% (Baran and Sweezy 1966:160)。倒是二次大戰鉅額軍事支出從1939年的175億美元,增至1941年的1031億美元,接近1939年的六倍。失業率從17.2%降低1.2%(Baran and Sweezy 1966:161)。(《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
從這些參戰前和參戰後的美國經濟數字比照,可見解決大蕭條失業問題的,不是羅斯福新政,而是二次大戰!「在國家的計劃統籌下,極為有效率的將荒廢和閒置的生產設備充分利用來生產軍事武器,也生產了戰時美國國內以及援外的民生物資。頓時之間失業消失了。」
 
資本主義的致命危機是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問題卻要靠戰爭才能迅速解決!聽來毛骨聳然,但卻是血淋淋的事實。馬克思本有戰爭是經濟活動的延伸的講法,美國的例子使人明白資本主義強國為甚麼那麼熱衷於戰爭。美國的興起,得益於兩次大戰——戰場在歐、亞,後方在美國;別人家破人亡,亡國滅種,自己賺大錢,清壞帳。當然,出師有名——保衛民主,反法西斯;美國也有參戰,但花的是納稅人的錢,犧牲的只是平民百姓的年輕人,不會是資本家。美國資本家是兩次大戰真正得利的「漁人」!
 
難怪二戰結束後,就急不及待從法國接手越戰,在朝鮮發動韓戰。壟斷資本家控制的政府是不會考慮後果的。他們只慶幸找到了一個迅速有效的法門,以為總可以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使資本可以不斷累積下去。亞洲之外,美國又在中東地區製造長期的局部戰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戰,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在911事件之後,更不惜親自發動伊拉克戰爭……

古兆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