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爆料!

因為「社會劇情」需要,套用一句俗話,「爆料」一詞不覺在台灣大大走紅,紅得有如當紅炸子雞般。某某爆料,某周刊爆料,幾成電子媒介晚間新聞的例行性開場白。爆料一詞,相信是隨着香港通俗量報之登陸而外滲的……
因為「社會劇情」需要,套用一句俗話,「爆料」一詞不覺在台灣大大走紅,紅得有如當紅炸子雞般。某某爆料,某周刊爆料,幾成電子媒介晚間新聞的例行性開場白。
 
爆料一詞,相信是隨着香港通俗量報之登陸而外滲的,之前,我們只知演員因為忘了台詞,而臨急臨忙瞎搬一番應急,叫「爆肚」;或者上館子點個羊肚油爆肚兜,大快朵頤一番;不過,多吃了心火燥,脾氣會火爆,人際關係會失衡。至於新聞、消息嘛,則叫內幕新聞或內幕消息,迂迴些就說據悉、據了解。
 
香港通俗量報不好用披露、揭露和揭發等比較文雅的說法,而用比較市井的口頭語——踢爆和爆料。因為踢爆充滿了動感,而爆料的料,聽起來,更令人步步期待。料字內涵大矣哉!所謂料,原指材料,如布料;今人則衍義為耐人尋味、內有乾坤之意。它曾經是古代官員薪俸之外的實物配給(〈白居易•詠所樂詩〉:「官優有祿料,職教無羈縻」)。說人有料,表示他是某方面達人,或有背景之人;合成質料的厚薄輕重,也稱為料,如單料、雙料。粵諺有謂「單料銅煲(音ㄅㄠˋ,名詞)」,乃諷人與人相交「一滾就熟」(初識便像熟得不得了似的)。港人吃飯加菜,如果是到燒臘店買叉燒、燒鴨之類,就叫斬料。
 

費爾特的世紀爆料

 
港人口頭語也經常說「鞫到爆」(氣炸了,鞫,音菊,阻塞不通也),語氣雖略為粗鄙,但十分傳神(爆指爆血管)。話又說回來,倘若媒介一味將某某人爆料,某周刊爆料,搬字(口水)過紙(口),作文抄公,以拾人牙慧敷衍閱聽眾了事,而不去查證,連「傳」、「據說」也惜墨如金,不見賢思齊(為何爆料的不是自己),甚而賦予競爭對手可能不該有的江湖(媒介)地位——爆料的料可能真真假假,令人眼花撩亂,但一經引用之後,就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肯定被爆之料為真的了!這樣就媒介本身招牌、自尊形象而言,值得嗎?搞不好,還會吃上誹謗官司。
 
與爆料「疑似」的同位詞,應是告密,只是方向、性質和訴求有所不同而已。而說到「爆料至尊」,就近世而言,當屬20世紀70年代,擔任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副局長的費爾特(W.Mark Felt)。相信大家記憶猶新,他在70年代初,扮演深喉嚨角色(deep throat),把尼克森總統競選的胡作非為,獨家提供給《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和柏恩斯坦(Carl Bernstein)兩人知道。有了這樣的「猛料」,伍華德和柏恩斯坦當然如魚得水,篇篇特寫和報道,都「直擊」尼克森要害──就這樣一位位尊勢雄的總統,亦不得不黯然下台!這就是那有名的水門案醜聞。其後,伍華德和柏恩斯坦獲得美國記者最高榮譽的普立茲獎;1974年,他們兩人把水門案寫成《國王人馬》(All the President’s  Men)一書,1976年,此書拍成電影〈大陰謀〉,都叫好叫座,〈大陰謀〉還曾入圍奧斯卡八項提名。也許,除了「纏勁」之外,運氣,是伍華德和柏恩斯坦兩人的「守護神」;不過,再細心一點,他們兩人把調查報道地位,推到極至,也的確可以名留新聞史。
 
原刊於卓越新聞變基金會網站,經作者授權發表。
 

彭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