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能解決台灣問題嗎?

要把台灣拉回中國,北京必須重新檢討自己的定位,否則根本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建立統一戰線。

據說,習近平有意在任內解決台灣問題。這一屆,時間已所餘無幾,所以他才提出讓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任期可以超過兩屆。

從今次台灣大選的結果看來,台灣民眾大部分對中共十分抗拒,只要中共繼續在大陸執政,而治國的方式又不改變的話,不管誰在台灣執政,都不可能接受一國兩制,或其他類似模式的回歸方案。

台灣民眾的這種取態,由於涉及意識形態,涉及人類文明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成見很深,一下子是很難改變的。於是武力解決的方案又被提出來考慮。

原本,坊間認為,中共只會在台灣真的宣布獨立的時候,才會不惜用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但如果只是為了完成領導人的心願而這樣做的話,出師就缺乏名義;要進行一項這麼艱巨的工作,就會動力不足。

再者,如果台灣民眾若是在精神上不接受中共管治的話,這場仗即使打得贏,遺留下來的問題亦不容易解決。用武力去壓服的結果,只會加深兩地的仇怨,叫悲劇不斷上演,絕非上策。

另一方面,真的要動武的話,還得考慮勝算問題。在大陸的互聯網上有條這樣的段子:解放軍將領聚首討論武力解放台灣問題,陸軍將領說,只要能把我們的部隊送過台灣海峽,讓我們可以成功登陸,這項任務我們一定可以完成。海軍將領說,只要空軍可以取得制空權,我們一定可以把登陸部隊送到台灣。空軍則表示,只要導彈部隊,能打掉附近的敵方空軍基地,我們一定可以掩護海軍橫渡台灣海峽。導彈部隊的將領則說,只要美軍不插手,單是除掉台灣本土的海軍基地,我們也有能力完成任務。

由此可見,勝負的關鍵是美國會否插手干預。美台之間有共同防禦條約,加上美國又視保護台灣,免被中國統一,為制約中國崛起的一項重要手段。因此,寄望美國會坐視不理是不切實際的。

中國軍力近年雖然進步得很快,但與美國仍有一段距離。中國的航母,用的還是30多年前烏克蘭的舊設計,要在現階段與美國交鋒,很難有取勝的把握。

或者有人認為,美國連阿富汗的塔利班也打不贏,未必會有決心與中國開戰。我亦不認為美國會派陸軍直接參戰,但美國仍有足夠的能力,利用自己在海空方面的優勢,阻止解放軍橫渡台灣海峽。中國若是不惜一切強求的話,即使成功,傷亡亦會十分慘重。

朝鮮戰爭期間,中國不惜代價也要參戰,是因為擔心美軍會跨過鴨綠江,攻打中國。但現在台灣只是要求保持現狀,並沒有實際宣布獨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並沒有需要主動去挑起一場戰爭。

怎樣把台灣拉回中國

無論中共自己的說法怎樣,中共對台灣的統戰一點也不成功。除了老一代之外,台灣的年輕一代,絕大部分都對中共持抗拒的態度。他們擔心,一旦中共的勢力入侵台灣,台灣人現時享有的人權與自由將會保不住。這種擔心,嚴重到連與大陸加強商業往來也寧願放棄。他們一聽到中共說,要台灣重回中國懷抱,就恐懼得連中國人也不想做。正是這種情緒,令台獨勢力有滋長的空間。

中共自以為,他們對台的政策已經十分優惠,可以予台有自己的政制,自己的軍隊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台灣人就是不相信,他們認為這只是中共的權宜之計,大陸的最終目的是還想取締台灣政府的。一旦被統一之後,台灣哪裏還有自己的政制、軍隊與生活方式?

「解放台灣」的說法,至今仍常在大陸可以聽到。台灣人覺得,這等如說大陸並不認同台灣的政治體制,覺得台灣人在這種體制下是受束縛的,否則何須解放?這等同不尊重台灣人的選擇。

此外,北京又經常向外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如果北京政府是唯一的合法政府,台北的政府當然是非法政府!合法政府怎會容許非法政府長期存在?這叫台灣人怎可放心?

再者,北京經常放出必要時會使用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的聲音,台灣人又怎願意去親近一個會用武力對付自己的政權呢?

除了用武力威嚇台灣外,北京還經常強調,台灣的所謂政治實體,全靠美國的保護才能存在。現在中美正在角力,中國一旦勝出,美國就不能再保護台灣。屆時,台灣問題自然由北京來主導。

北京的這類說法,其實都與想推銷「一國兩制」有不同的定位。其實際效果是在把台灣人推得愈來愈遠離中國。要把台灣拉回中國,北京必須重新檢討自己的定位,否則根本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建立統一戰線。

要台灣人放心,北京首先要承認台灣是一個中國領土上的政治實體,亦即承認「一國兩府(政府)」。這會比「一國兩制」更能令台灣人接受。台灣政府在中國有了合法性之後,台灣就沒有需要急急脫離中國。

北京可能會擔心,一旦台灣政府有了合法性之後,將來就會失去武力攻台的合法性。但這種行使武力的合法性,只是國內角度的看法吧了,國際社會並不會一定認同。為了避免西方的制裁,北京對此亦不會輕舉妄動。那就不如承認台灣政府在地域上的合法性,明確表示願意與台灣政府在一國之內和平共處,互不干預內政。

台灣有了安全感之後,就會較樂意與大陸有商業往來,有文化交流,兩岸間的通婚也會增加,融合的基礎就會逐漸建立。至於最後是否統一,由它自然發展便是。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施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