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贏在起跑線」在香港社會愈見兇猛時,德國法例禁止過早開發孩子智力,過早塞給孩子死的知識。德國人相信創意是未來主流,而想像力才是創造力的根本。
在腦神經實驗中看到創造力需要綿密的神經連接做後盾,而促使神經連接的最好方法就是遊戲和運動。遊戲(閱讀包含其中)時就是想像力的發揮,因為孩子會天馬行空的想像故事內容,扮演並投入角色中,一切看似「互不相干」的東西都可接在一起,創造可不斷變化的背境、情節、結果。台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學研究所所長洪蘭也認為,過早叫孩子學知識,就像把孩子的大腦變成電腦硬碟。硬碟只會儲存記憶,不會主動思考。
我覺得香港孩子很可憐,自小學習兩文三語,為的不是要學懂欣賞故事或文學作品,而是為了一個實際及功能化的目的——考上中學及大學。在重覆的練習、補課、測考之下,學習對孩子而言都變得沒趣乏味。日間已上課七、八個小時,下課還要繼續補習操練至晚飯前,單想想已覺疲累了。2013年尾,聯合國兒童基金在電視和港鐵站大賣廣吿,推廣讓兒童每日「自由遊戲」最小1小時,促進兒童健康發展。大家看到覺得心酸?還是羞愧?我們有好好反省嗎?看看市場上多不勝數的小學課餘補習班,你不心痛嗎?
競爭就是學習了嗎?
我並不是說香港小朋友接受的語文教育一無是處,但是其中確有很大的漏洞,像全港系統性評估(TSA),硬生生地將教學與評估之間原本應有的「評核學生所學」的關係,顛倒為「只教學生會被評核」的內容和應試技巧,使學校的中英文教育,變成一股巨大的負面磁牆,將小孩和家長吸進一個只顧考試、瘋狂操練的競爭氛圍裏。小朋友甚感無奈,甚至不自覺地只知道以分數評鑑自己的語文能力,或者說,根本就是以分數來評價自己,讓很多小朋友面對着語文時,就像掉進一坨浮沙,只能在掙扎和不知所措的絕望之中,經歷着滿載失敗和挫折的成長。
由於受到可用資源和環境的限制,這種情況在低下階層出身的小朋友圈尤甚。經驗告訴我,這群從小便在社會底層成長、在屋邨學校升學的小朋友,也因為無法獲得富有人性化的語文教育,更難在社會階梯上攀爬向上,成為香港貧富懸殊現象持續、社會流動停滯的一大元凶。台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柯華葳教授認為,花費時間、心力陪伴孩子閱讀,努力提升孩子的閱讀力是必須的。書讀得愈多,知識愈增加,閱讀能力愈提升,孩子就可以讀更多更有深度的書,如此得到更多知識,提升更多能力。結果,「富者愈富」。反之,不知怎樣閱讀的孩子,會不喜歡閱讀。閱讀能力不好,就無法透過知識取得學習能力,無法透過閱讀,順利獲得知識,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貧者愈貧」。
考試主導,不只是僵化的制度,也是長期以來瀰漫在社會的短視態度。但我們多渴望讓小孩喜愛學習,能在快樂的環境下學好語文啊!那麼,誰是孩子進入閱讀世界的最佳嚮導?當然是老師和爸媽們吧!
親子閱讀 可增學習效果
不少倡導親子閱讀的朋友如菜姨姨、綠腳丫和我,多年來都在學校和社區推廣親子閱讀,成績有目共睹。但主流學校內的語文學習仍用學文法、大量閱讀理解工作紙、默書、測驗的方式進行,很多學生日溫夜溫也未能掌握好語言,老師亦要耗費大量時間於批改之中。其實,美國語言學權威 Dr. Stephen Krashen 早就提出用故事書取代教科書,指出不少研究已發現,自由就自己興趣閱讀是最有效的學習語文方法。繪本學語文在台灣亦已成氣侯,為什麼香港的語文教學,還是那麼固步自封、因循守舊?
可以在主流教育中增添多一點的閱讀元素嗎?教育大同這個由家長發起的團體,為了鼓勵教育有更多選擇,將於6月27及28日舉辦論壇,邀請多位講者,集中探討以故事學習這個創意教育議題,並希望鼓勵學校推行「假日零操練」,以多給學生空間時間自由閱讀、親子共讀、發展興趣、遊戲及休息,希望家長與學校通力合作,共同追求有效又愉快的學習方法。
會議首天在中文大學將以講座形式展示敢創不同的家長、教師、校長案例。第二天在兆基創意書院,將讓與會者認識本地創意教育的發展,並透過「真人圖書館」直接與不同創新者詢問及討論,更可以當天的平台,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商議創意行動方案在學校、家裏或朋友社區間實行。大會將設多個討論環節,包括「讓閱讀在社區爆發」、「如何不用教科書教英文」、「假日零操練」等,讓大家一起腦震盪,將討論成果在家、在校、在社區實行。現場將有多個親子讀書會攤位讓與會者體驗,參加者亦可認識及參觀以文化藝術創意為主打的兆基創意書院。
誠意邀請大家參與6月的教育大同論壇,一同創造主流教育裏的選擇!詳情請參看教育大同的網站 www.ediversity.org。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