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思維」看未來的夥伴協作與學校改進

一向以來,學者多從教育的角度去探討學校課題。在本文,筆者嘗試從一個頗有影響力的商業管理角度(即「設計思維」),論述通過夥伴協作以促進學校改進的努力。

在通過夥伴協作以促進學校改進的路上,香港學界已經擁有超過20年的經驗。夥伴協作的持份者包括大學、學校、政府、商界,以及非政府組織。學校改進的內涵可包括學生成績的提高,教師個人和小組的專業發展,學校管理和文化的改進等等。

香港中文大學優質學校改進計劃的理念與支援特點包括:

  • 以提升專業能力及優化學與教效能為最終目標;
  • 透過「大、小齒輪」支援工作的相輔相成,推動學校改進;
  • 以學校為本,配合學校情勢進行發展;
  • 以校本支援為主,同時透過跨校平台進行專業發展;
  • 提供整全、互動、有機的專業支援。

今年4月6日筆者曾在本欄發表〈計劃的性質和特式──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之學校改進計劃〉一文,指出「學校改進的真正目的並不只是讓學校看到自身的不足,而是幫助學校揚長避短、提升學校教師團隊的整體專業能量,從而在校內建立一套自我完善的機制。」

一向以來,學者多從教育的角度去探討上述課題。在本文,筆者嘗試從一個頗有影響力的商業管理角度(即「設計思維」),論述通過夥伴協作以促進學校改進的努力。

本文首先說明設計思維的重要性,然後簡單指出其內涵,列舉一些具體事例,最後根據設計思維的特質檢討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學校改進計劃。

設計思維的重要性

英國倫敦一直以金融業為主導,然而其設計相關行業的產值已悄悄突破2100億英鎊,超越金融業產值近一倍,這時,很多人才恍然明白世界在變,全球一流的城市亦在轉型。

世界變,科技變,我們面對的變化都變得更加多、更加複雜。很多挑戰、問題(包括貧富懸殊、流行疾病、污染……)更是前所未見。設計思維是一套應變工具。用「以人為本」的態度,共同合作,重新了解挑戰的考驗是什麼?難處在哪裏?機遇又在哪裏?再放膽去嘗試不同的方案,以及不斷改善,嘗試比較合適的應變辦法。設計思維亦是一種思維方法,當中包含下列七種21世紀至為重要的「思」維:同情心、創意、好奇心、合作精神、溝通能力、批判思維、信心。集齊這七種思維,便可以裝備設計思維這套應變工具。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動,更加有效地應對來自生活、社會、經濟,以至於全球的挑戰;又從挑戰發現新機遇,創造新的解困方式,培育新世代的人才,「設計思維」激發無限可能。

設計思維的內涵

關於設計思維的內涵有多種說法,現只舉IDEO創始人David Kelley所提出的。他在史丹福大學創建了著名的D School,把設計思維分成五大步驟:同理心思考、需求定義、創意構思、原形實驗、實際測試。筆者嘗試結合學校改善的一些內涵來說明這五大步驟。

同理心思考(empathize):深入解讀用戶,收集大量訊息,對你試圖解決的問題獲得共鳴。嘗試找出使用者的需要,着重關心使用者所身處的脈絡和文化,簡單來說就是易地而處。比如你希望改善學校的教室環境,那麼,你就可以像學生一樣,坐在課室不同位置一整天,和學生們交流課室環境的問題。這個步驟的目標是深入解讀用戶,收集大量服務對象有關的資訊。

需求定義(define):分析並定義更準確的用戶需求。建基於收集到調查訊息,我們需要更準確的去定義需求。例如「讓學生的成績更好」並不是一個準確的需求定義。而「提升學生在自習時間的專注力」,如此「重擬問題(reframing)」有時也稱為「轉軸(pivot)」,則是更準確的入手點去確定需求的定義。只有掌握準確的需求定義,我們才能開始入手解決問題。

創意構思(ideate):頭腦風暴,打破慣性思維,提出解決方案。圍繞上一步的定義需求,我們可以跳出局限,打破慣性思維。天馬行空的提出各種各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用擔心你的想法會被人取笑。例如,讓學校的生活更加有趣,小學生可以個別和分組去設計有關的遊戲,也許這就是一個全新解決方法的開始。

原型(prototype)實現/原型速造:製作原始模型,並用於測試與溝通。這個步驟是要做出可能比較粗糙的、簡單的產品,或者是產品中特定功能的原始模型。用於測試上一階段提出的解決方案。原型可以是一個具體產品的模型,也可以是一個過程的簡單模擬。比如上述所說有待改善的教室環境,我們就可以模擬出一個微型教室環境改善的建議。

實際測試(test):使用實際的產品原形,或者是模擬的環境,來嚴格測試問題是否得到解決、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這個階段的重點在於,要盡量接收回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想法可能會被重新定義,或者新的問題可能會浮現,直至找出實際可行而且能解決真實問題的原型。例如讓學生去體驗上述微型的教室環境改善建議,盡量吸納他們的意見。

最後三個步驟適宜盡快進行,盡量在較短時間內測試出較好的方案,不要嘗試先去設計一個完美的構思或原型。

David Kelley把設計思維分成五大步驟:同理心思考、需求定義、創意構思、原形實驗、實際測試。(Shutterstock)
David Kelley把設計思維分成五大步驟:同理心思考、需求定義、創意構思、原形實驗、實際測試。(Shutterstock)

設計思維的具體事例

改善發展中國家教育條件計劃

數名丹麥設計師和政府要員在2002年成立了非牟利機構INDEX。2011年,INDEX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以「設計改善教育」為題,鼓勵學生利用廢物設計成價廉物美的產品,以改善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條件。這些國家大部分的學校設備不足,連最基本的枱椅、衞生設施也沒有,嚴重影響學童上學。結果有1300多名來自35個國家的大學生參賽。大獎得主是設計Teddy Bag的學生,他們利用廉宜的紙板摺成書包;回到學校後,學生可把書包內的物件拿出來,把它摺成一張矮枱。其他入圍作品包括用軟麻做成的坐墊和色彩繽紛的串燒肥皂架等,學生澎湃的意念令人耳目一新。

積極偏差行動

Jerry Sternin創辦了一家名為「積極偏差行動(Positive Deviance Initiatives,PDI)」的公司。Sternin所偏愛的社會創新方法正是設計思維應用的典型案例。1990年,Sternin和他的妻子Monique受到越南政府的邀請前往越南,開發一套可持續的解決方案,以降低當地1萬個村莊裏的兒童營養不良率。那時越南5歲以下兒童中有65%都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大多數的解決方案都依賴政府或者聯合國機構提供免費的營養補品。但是這些補品──外來者的解決方案──從未能帶來預期的效果。Sternin夫婦使用了不同的解決方法,稱作「積極偏差」。他們積極地從那些營養不良問題較輕的個人和家庭身上,探尋已經存在的解決方案(因而也是更可持續的)。

Sternin夫婦尋訪了6個家裏「非常非常窮」但家裏的孩子卻是健康的例子,這些家庭被稱作「積極偏差」。然後他們仔細觀察這6個家庭如何準備食物、如何烹飪,又如何享用食物。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找到了一些在其他家庭裏罕有出現的共通行為。這些家庭的父母會把稻穗裏的小蝦、小蟹、小蝸牛都悉心搜集,配上番薯葉子一起混在孩子們的飯裏。

Sternin夫婦及其團隊與這幾戶家庭一起向那些營養不良兒童的家庭提供烹飪培訓課程。在項目第一年結束的時候,項目招募的1000個兒童中有80%都獲得了充足的營養,而這種改善營養的新方式也被複製到越南其他14個村莊。

Sternin夫婦的工作明確地展示了「積極偏差」和「設計思維」如何依靠以人為中心的方法,精明地發掘在地的解決方案。設計思維者總是會尋找變通的做法和即興的解決方案(就像越南案例裏的小蝦、小蟹、小蝸牛),再把這些方法整合進自己的最終解決方案中。

根據設計思維特質檢討學校改進計劃

上文提到〈計劃的性質和特式──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之學校改進計劃〉一文,指出「學校改進」應視為學校「把脈(診斷)、斷症、落藥(處方)」不斷改進的過程。換言之,學校改進即透過一些策略和方法,包括透過觀察、問卷和訪談等,瞭解不同的學校持分者對學校現況的評估和判斷,這個蒐集、整理分析資料,並對學校現況作出初步判斷的過程稱之為「情勢檢討」。因應學校的需求,為學校提供發展和改善的建議……所以,把握學校的現況和需求,並以此為學校改進的切入點,因地制宜地啟動學校的改進工程。

這個過程和設計思維的五個步驟(同理心思考、需求定義、創意構思、原形實驗、實際測試)擁有很多共通點,但設計思維特別着重「同理心思考」這個特點。「設計思維」更着重「人」的部分,掌握使用者的觀點,並從其觀點出發,來分析他們的行為、體驗他們的感受、找到他們的痛點、他們的情緒,進而發覺他們真正的需求。據筆者的理解,這是一般學校改進計劃應該參考的地方。

黃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