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策略要be water

反修例運動以來,be water的年輕示威者顯露出令人折服的創意和組織能力。今天的情況是北京除了不出動解放軍之外,其他一步不讓,完全不介意香港人打香港人,是時候我們重新整合策略。

上周五市面相對平靜,我有同事久旱逢甘露,往「老蘭」happy hour。

蒙面法出台,抗爭加劇,警察繼續用「以暴制暴」的方法來執行「止暴制暴」,大家都聚焦在暴力上。

反修例運動以來,be water的年輕示威者顯露出令人折服的創意和組織能力。今天的情況是北京除了不出動解放軍之外,其他一步不讓,完全不介意香港人打香港人,是時候我們重新整合策略。

今次運動累積得來的資本,不是破壞了多少間「美x」店或多少港鐵設施,而是香港市民和國際輿論的支持,這些有可能因為大家聚焦暴力、時間長令大眾厭倦、又或對方不再犯錯而流失。

大家都承認反修例只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福利政策也好、地產政策也好,政府未能有效施政,一部分是自身的無能,更大部分是欠缺認受性。沒有一個政策能夠滿足所有持份者,一個沒有民意加冕的政府,縱使控制立法會,也硬不起來。

特首林鄭沒有自知之明,妄信制度,漠視民心,釀成大錯。再者,在一個沒有權力輪替的制度中,「永遠」的反對黨為了求票,只會愈來愈偏激,既然完全沒有機會參與施政,風涼話自然說了算。所以,香港今日的問題,歸根究柢這是一個政制的問題,其他都是果,不是因。

不希望年輕人成為悲劇英雄

我覺得抗爭者應該考慮的是階段性的勝利,小勝利是逼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我相信如果政府接受,我們已經給予權力很大的箝制,這亦是一個道理上政府最難推搪的要求。大勝是令北京在一人一票上作出讓步。其實長遠看,政府應該明白,這兩項看似讓步,其實對特區的修復和未來施政都有很大的好處。

之前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我卑微的願望是不希望年輕人成為悲劇英雄。其實政府一直以來下的棋,針對的並不是前線的勇武派,而是中間派的民意,我肯定一旦「和理非」變心,政府會毫不留情地打擊勇武派的示威者。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