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玉

在中國藝術史上,古玉主要分兩類,即軟玉和硬玉。在古玩店看到的古玉通常是軟玉,這類玉材多來自中國西北部。而硬玉主要是從緬甸輸入的,通常稱「翡翠」。
古代中國人相信玉是最堅固的東西,當然這觀念是不正確的。但由於這錯誤觀念,加上玉料並非垂手可得,令數千年來古玉不斷升值。
 
在中國藝術史上,古玉主要分兩類,即軟玉和硬玉。在古玩店看到的古玉通常是軟玉,這類玉材多來自中國西北部。而硬玉主要是從緬甸輸入的,通常稱「翡翠」。翡翠於宋代傳入中國,至清代才盛行起來,至今愛好者眾。今天的首飾店只見硬玉翡翠,而少見軟玉。
 
軟玉的名字原是由硬玉引發的。因為翡翠的硬度較高,所以被稱硬玉。相對來說,一直以來所用的國產玉料便叫軟玉了。其實軟玉本身也是堅硬的寶石,不易琢磨。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國人已利用軟玉製作器具和裝飾品。當時只採用簡單的鑽鑿工具,所以更難琢玉成器。
 
一些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在鑑別玉器的過程中,往往把手中的玉器與圖錄刊物上發表的玉器來比較。若二者的造型相同,即使尺寸有些不同,也確定所持的玉器是「古董」。這樣的鑑證方法是不可靠的,只可以是一個旁證,作為參考。
 
現代攝影及印刷術發達,不少真正的古玉都被複印出真貌。造偽者很容易依照刊印的圖像,仿造一模一樣的玉器。
 
現今的鑽鑿工具和技術比古時發達,造偽者很容易仿造。 <br/> (亞新社圖片)
現今的鑽鑿工具和技術比古時發達,造偽者很容易仿造。 <br/> (亞新社圖片)
 
其實時代愈早,所用的鑽鑿工具愈粗疏,所以不可能打磨和雕琢出精細的古玉。當然也有例外者,但只佔小數。況且現存屬明代以前的古玉主要來自古代遺址和墓葬,它們在地下面經歷長期風化,受化學作用而對玉質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這些玉件是不怎樣好看的了。可是現今造偽者沒注意這些實況,只拿現今開採的玉料,用先進工具,去精雕細刻,打磨光潤,以為這樣可以生產一件仿古的美玉,可賣高價。可惜這製成品過分完美,而出了破綻。
 
明清沒有厚葬之風,陪葬品不流行。因此現存的明清玉器不少是代代相傳的紀念品,或是市場流通的商品。它們不經地下風化,加上雕刻技術進步了,這些傳世古玉不乏精品,也可確信它們是明清兩代遺留下來的產品。
 
不過,不管是明以前或明以後的古玉,它們必是個別雕製的。每個時代確有本身的工藝特色,但在同一時代只可能生產相近風格的玉器,而不可能造出兩件玉器在紋飾和形狀方面是相同的。
 
當然,我們學習鑑玉,不得不要紙上談兵,從各種圖錄和刊物上認識每個時代的玉。但當鑑別玉器實件時,則不要只顧按圖對證,一味找出相同的地方,因為不一樣的玉才會是真正的古玉。愈相似的玉,愈可能是膺品。
 
插圖:楊春棠

 

楊春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