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智能時代的到來,伴隨着不斷進化發展的未來,教育被重視的領域已經漸漸被重新定義。現在的課堂也變得更加多樣化,一些學校也嘗試做出各種教育的創新。在未來,教育的創新需要從形態的改變到內質的改變。它既包含了科技方面的,例如人機合作;也包含了教學方法和課堂形態的改變去進行教育本質的改革。教育的結果不單單是從學科知識演化出來,也是能力與價值觀的驅動成因。在今天,我們應該持有一個更開放的態度去擁抱未來。
什麼是教育的創新
現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創新是遍地開花,智慧城市,智慧校園隨時可見。什麼是教育創新?無可否認人工智能在某些領域的確帶給了我們更便利的方法去實行教育。然而,人工智能+教育的創新,它只是教育創新的一部分,它更偏向於流程與形式上的創新。目前人工智能對於教學的運用,大部分是在學科知識內容領域上做智能匹配與個性化學習。這個階段它還是屬於學科知識層面上的內容學習形式創新。學生學習的還是學科知識。而教育的內質,依然沒有太大改變。什麼是教育的內質?它主導着學生思維的發展,它在養成學生自主終生學習的能力中意義重大。人工智能驅動的是被動性吸收知識,然而,學生需要被建立主動性獲取知識的能力。這才是未來教育真正需要被重視的領域。我們不能說被動性是不被需要的,那是不現實的。無論被動性與主動性,它們都在因不同環境的情況下交叉互換着。
建立自主學習能力是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去實行的。在未來,我們拼的不是知識,而是思維。因為思維是啟動所學的知識的昇華進化與創新的鑰匙,也是決定人類行為的初衷。沒有了思維的導向,知識永遠只是知識,它是靜止的,沒有爆發性的。沒有思維引導的行為動力,知識不可以能被創新地再造。未來的知識能瞬間被人工智能的演算法所計算。我們不需要再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一些機器能幾秒取代的東西。相反,思維與意念能驅動着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思維的進步,引領着時代的進步。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思維的培養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教育的創新領域,它不單單存在着科技的創新,更加存在着教學法的創新,與其他方面的創新。那是教育內質的改變。人類需要打破界限的思維模式。只有突破的思考方式,才能創造無限可能的未來,引領時代進步。
全球著名教育家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最終導向,就是培養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這種學習能力,超越一切的知識傳授,因為,學生已經變為自己終生學習的主導者,他們擁有主動獲得知識的能力。
教學法的創新與未來
我們是否有固定的好的教學法去教育所有學生?是否芬蘭的教學法一定需要被追捧?是否新加坡的教學法一定是名列前茅的?一個對於某個國家或者某個群體好的教學法是否一定適合自己的學生?在未來個性化更加明顯的社會,沒有最好的教學法,只有最適合的教學法。每個國家,每個地區文化,每個學生都不同,我們不能說,把芬蘭教育方式原封不動搬過來,就一定是對學生是最好的,或者延續本地的,就一定是最適合的。教學法既需要滿足教育的真正需求,又需要文化價值觀的驅動配合,才能演變出符合自我價值追求的結果。不少教育優秀的國家,他們的教學法有着非常高的參考價值,是值得我們探討與學習的。借鑒國際上的優秀教學法,然後配合當地文化與需求,再去了解自己的學生,從而把教學法再改良與創新,那麼出來的,才是適合的教學法。
一個好的教學法運用在課堂上,學生不僅僅從中學到所需要的學科知識,更從裏面提升了能力,還從裡面建立了正向積極的價值觀。在學習的生涯中,有時候學習結果並不一定最重要,從過程中建立到的能力與價值,也是非常寶貴的。如果達到這樣的層次,才屬於一個好的教學法。教學法的創新應是自由的,它是不被任何形式約束的。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教學體系,都能影響教學方法。根源問題是,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下一代去適應未來萬變的社會?其實,老師可以嘗試去創建屬於自己的教學法。教學法的創新可以參照不同國家的教學方法中出色的地方,多從國際教育的角度思考教育,再加以調整,以至找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法。在設計適合的教學法的同時,導入價值觀的引導,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我說提及的價值觀,並不是指政治價值觀,我不認同對學生灌注任何的政治價值觀是一件正確的事情。所謂的價值觀,它們更多是:信念,自律與堅持,目標驅動,容納與無私,關愛與善念,接受失敗,等等。
教育的結果不單單是知識導向,能力結合,更存在着價值觀的驅動。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學科+能力思維發展+價值觀形成結果。打個比方,一個人,無論成績有多好,但是,沒有價值觀驅動,沒有思維能力,是產生不了某些效應的。如何把教育做好,它不單單只是從學科上考慮。未來的教育,我們都離不開一件事情,就是培養學生的終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需要強大的信念去支撐。
擴展更開放包容性的價值觀
讓學生擁有國際化的視野是把教育帶向世界級教育的始源。全球化的視野,它是一個能夠接納世界多元文化與尊重他人世界觀的一個更具公平性的一個價值觀導向。以人類的立場為考慮基礎,去了解與包容不同地方,種族,階層,性別,等等的一個可融合以及可塑造性的視野。它既包含了對世界的愛,也包含了對本地文化的愛。這也許是一個導向世界走向更加和平的一個價值。為什麼教育需要國際化?全球化的多重角度建立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分析,與解決問題,它更具備開放性,包容性與接納性。從而提升思維層面的多角度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人類的思維讓一切發展變得有可能,而教育正是思維建立的基礎。教育的體現是無處不在的。一個國家,地區與文化的每一個角落,包括城市的規劃,經濟的發展,政策,居住環境,人的行為,等等,每一個地方無處不透漏着這個國家文化下的教育產物。何為教育產物?就是教育對人所產生的行為性結果,而因為這些結果而導致的一系列的影響,包括營造經濟發展前景,開發創新產品,打造未來城市,處理問題方法等等。所以,教育對一個國家和城市的發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今年中,我到新加坡出差的時候,感受到當地人的淳樸與熱情,這令我產生了一種疑問,新加坡的教育是否在品德教育上下過特別的工夫?再隨後,我去德國柏林出差的時候,看到當地的城市規劃和文化行為,我又產生了疑問,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導致當地人形成這樣的思維,而在這種思維演變下產生了某種結果?這個是相當複雜的問題,但是,它也有着可追索的根源。無可置疑的是,我們所處的社會,它的發展與進步,教育的影響是遠大的。
價值觀教育的重視
同樣的知識學習,放在不同的文化,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為教育有着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是指外在環境與經歷帶來給人的價值觀的漸變,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可控因素大多是指學校與家庭教育。不可控因素與文化在某個程度上有着的關聯。而不同的文化,我這裏指的主要是價值觀對教育的影響,因為價值觀是文化的一種。我認為,價值觀對於教育來說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難以改變性的,它承傳了遠古的文化與氣息,延伸到今天的一種以種族為基礎的習慣,觀點,行為與文化差異。另外一類是可改變性的,那是更偏向於品德與道德方面的。它可以是自律、勤奮、人生觀、思考方式、為他人着想的精神等等。影響一個城市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也異常複雜。但是,第二類的可改變性的價值觀,它對於一個城市的發展與教育的結果,有着深遠的影響。因為價值觀決定着學習者的行為,而行為造成結果。每個國家與城市之間的教育與教學法的差別,除了是知識+能力之間的結果差別,還是價值觀之間的差別。
價值觀的形成是自由的,它是不應被灌注的。價值觀是從身邊形形式式的經歷,品德的認知,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等等而形成的。而老師,是指引學生形成正向價值觀的指導者。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價值觀與動機決定你會不會去做一件事,如何去做?這個對實行一件決策性的事情很重要,它是創新事物產生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實行的過程中,被基本運用的是知識,被靈活處理的是能力。所以,價值觀的培養與知識的學習,是息息相關的。而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發展差別,除了部分體現在教育上,還體現在文化的兩類價值觀上。
能力培養的重視
如果過去是「知識創造未來」的時代。那麼未來,是思維主導的時代。而能力是決定思維高度的關鍵因素。能力決定着運行所學的知識。知識如何被靈活運用,如何被活化,如何被創新,這些和能力有關。我們所需的21世紀能力包括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等等。然而,在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中,需要注意的是,課程完成後,出來的是一系列的跟隨老師做出來的相同產品,還是出來了不一樣的思考能力?不同的方法產生了不同的結果。能力的培養更需要被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能力的培養不需要設置太多標準與條條框框,以至執着追求結果與成品,忽略了過程中思維的養成。太多的規矩、標準、灌注,會在一定程度上抹殺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養成需要自由,想像與空間。重視學生能力的養成是對未來教育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未來的課堂,學生在裏面學到的不單單是學科知識。未來課堂將是學科+能力+價值觀學習的組合。學生能夠從一個課堂中學到所需的學科知識,建立了能力,也培養了正向價值觀。而課室的角色,由老師單向導向,變為雙向導向,或者由學生導向。人機合作的同時,更注重思維的培養。課堂模式是靈活多變的。學習變得更加:互動性、個性化、靈活性、連接性、立體型、空間交互性,而變化將在體現在意識與形態上。
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教育。然而教育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思維。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教育的體系與衡量標準也漸漸產生變化。我們培養什麼樣的下一代,決定着我們的未來。在這個時代,我們保留學習知識去運作時代的同時,也需要思維去將事物進化與創新,去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主導者。
!doctype>作者介紹
華思爾學生(幼教)協會創辦人,華思爾教育有限公司董事,華思爾慈善教育基金創辦人。中國銀元文化協會暨古錢鑑證評議委員會顧問。曾留學美國多年,工商管理學士。回港後進修幼兒教育,曾任職國際幼稚園教師多年。專注於幼兒教育,創新教育,教育與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