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林鄭月娥宣布撤回《逃犯條例》修訂。由「暫緩」進化至「 撤回」足足用了80天,抗爭運動一方當然不收貨,不少親政權人士卻説這個決定得來不易,林鄭則表示希望這是解決困局的第一步。
撤回修例是解決困局的第一步嗎?可以這樣説:決定本身的意義很小,但它的含意可大可小。就在林鄭宣布撤回修例前兩天,路透社發放了她不久前對一批商界人士的談話。她委屈地表示自己的決策空間是非常、非常、非常小。路透社較早時也曾經報導林鄭在8月5日前向中央提交過報告,建議接納五大訴求其中一部分,但為中央所否決。
有了撤回修例這個決定再回過頭來看,有關林鄭無能為力的説法,更像是搏同情,為她的不作為開脱。北京本能地不願妥協不足為奇,但北京對當前香港危機的研判和對策毫無疑問會充分考慮特區政府(尤其是行政長官)、港澳辦、中聯辦、香港親北京陣營( 準確些説是中共在港組織及其統戰網絡)的意見。
過去三個月,北京處理香港危機對策的轉捩點應該是8月初,也是領導人在北戴河開會的時候。8月初,「止暴制亂」 這個總方針確定下來,然後8月7日港澳辦和中聯辦在深圳舉行了鬥爭動員大會。大約由這時開始,警隊過度武力發展為高度暴力。這是因為北京(或者起碼是港澳辦和中聯辦)為警暴撐腰,鼓勵警隊施暴不必手軟。往後8.5、8.11、8.31多宗血案都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
事實證明警暴不能「止暴」
北京本能傾向武力鎮壓,不足為奇。但北京是否認為只用警暴就能「止暴」呢?是否不介意暴力循環升級終於導致「攬炒」呢?又是否北京領導層內意見完全一致抑或也有不同意見呢?由於北京決策不透明,我們無法確定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根據過去一個星期的事態發展,我們可以作一些合理推論。第一,北京不想攬炒,尤其是不想香港問題變成國際問題。第二,北京在以警暴「止暴」的同時,會考慮其他降溫、分化、招安等策略。第三,港共、中聯辦、港澳辦等極左力量囂張,親政權陣營內較溫和力量太過狗熊,沒有盡力減少極左路線的影響,為香港帶來巨大傷害。
自「止暴制亂」方針確定下來後,警隊濫用暴力情況不斷惡化,但抗爭運動沒有平息,反而一般民眾也加入譴責和排斥警察的行列。由於特區政府和中共對港工作部門的連連失誤,香港成為中美貿易戰的籌碼和進入七國集團高峰會的議程,美國國會準備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再加上和理非在8月18日迫爆維園,顯示出繼續支持勇武抗爭者的決心。客觀事實證明: 警暴不能「止暴」。
北京戰略高度考慮問題
也許北京在7月底、8月初確實全盤否決五大訴求,但8月初以來的發展令領導層重新審視這些訴求。撤回修例和開展所謂對話就是在武力的一手以外,加上降溫及分化的一手。除了撤回修例外,《環球時報》和新華社等近日也出現了較為溫和的評論。
我們不能天真地以為北京最高領導層就是溫和的天使,但他們會從中國的全球大戰略高度來考慮香港問題,不像對港工作部門及中共在港系統那樣狹隘左傾。後者走極左路線的基因是權慾薫心。如果香港實行真的一國兩制,這些勢力在香港的角色有限。在修例風波的亂局中,這些力量渾水摸魚,以撐警為名搶佔了對警隊的指揮權, 架空了特區政府,導致文官系統癱瘓。這幾個月的情況讓我想起42年前那一場真正的暴動。中共從來都不曾承認英國對香港擁有主權,但港共在1967年發動「反英抗暴」鬥爭,甚至營造解放香港的氣氛,其實是嚴重違反中共當時的全球大戰略,最後需要由北京最高領導層出手制止了那一埸荒謬的暴動。
香港現時暴力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警暴,而港共的極左勢力對亂局要負上極大責任。同樣有責任的是親政權陣營內較溫和的力量。如果他們真的想香港好,不想香港淪為警察城市,他們一早便應該向北京據理力爭,用符合港情的理性策略來處理危機。我估計較早時他們未有盡力。但如果他們良心未泯,現在奮起制約極左勢力為時未晚。他們應該盡力游説北京,首先是要制約警隊濫權濫暴的行為,其次是排除極左勢力的干擾。在這個基礎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和展開廣泛調查就有可能實現。解決香港困局才會露出曙光。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作者簡介
資深的公共事務顧問、政策分析員和傳訊專才。
從事時事評論近40年,工作經驗包括新聞工作、經濟研究和工業管理。
在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及在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他曾出版多本關於香港和中國政治的著作。
於2005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於2004年獲頒香港公開大學榮譽院士及於199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