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處處長陳國基於上周六出席電台節目時稱,今年3月訪港旅客數字按年下跌8.7%,當中內地旅客的跌幅高達10%。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網上資料,2014年3月的訪港旅客總數量和內地旅客數量分別為4.83百萬人次和3.6百萬人次。以此推算,今年3月的訪港旅客總數為4.41百萬人次,而內地旅客和非內地旅客的數字則分別為3.24百萬人次和1.17百萬人次。即是內地旅客和非內地旅客按年下跌36萬人次和6萬人次。
上個月的訪港旅客跌勢蔓延至4月初的長假期。在周一,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訪港內地旅行團在復活節期間按年減少近兩成,他估計內地旅客數量明顯下降是與反水貨客行動有關,董耀中更擔心非內地旅客也會因為本地的安全問題而盡量避免來港旅遊。
自由行問題 非一日之寒
近期反水貨行動重創香港旅遊業是完全可以預見的。然而,反水貨行動升溫至指罵和推撞內地旅客只是果,假若負責旅遊政策的高官先知先覺,及早解決由自由行產生的問題,筆者堅信本地的「勇武派」是絕對沒有機會將反水貨客行動暴力化。現時旅遊業面對的危機,政府和處理旅遊業的政策局難辭其咎。
筆者早在2012年9月撰文指出,自由行為香港帶來不少社會問題,例如水貨、黑工、商舖租金暴升等。另外,大量內地旅客已令香港的旅遊接待能力不勝負荷。有見及此,筆者提議政府在邊境興建商業城(或類似水貨城之類)以作分流之用,無奈,政府沒有果斷行動,直至近期的反水貨客活動出現大量衝突場面才急急決定於落馬洲邊境建設大型購物城,並預計在今年10月1日開幕。如果政府能夠在兩三年前落實購物城的分流措施,反水貨行動會否惡化至暴民行為,仍是未知之數。
不用過份憂慮旅客減少
不少市民擔心訪港內地旅客數量減少會重創香港經濟,筆者認為大家也不用太過憂慮,原因是旅遊業是「低增值」行業,即使旅客減少也不會令經濟增長大幅放緩。以2014年非本地居民在本港市場的開支按年下跌超過4百億為例,經濟增長卻沒有出現明顯變化,反映內地旅客平均消費下降,仍未為香港經濟造成太大打擊,這現象不難解釋,因為不少在本地出售的貨品,是由外地輸入,當扣除成本後,旅遊業所賺取的利潤相對有限。如果我們只是聚焦於旅客消費的下跌總值,肯定會誇大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筆者與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文林教授曾於上年6月進行一項名為「減少內地旅客政策預測增長模擬分析」的研究,發現減少10%的內地旅客(約476萬人次)會減低GDP增長0.9%(約190億元),而失業率則上升0.14%(失業人數約增加5,000人),從這項研究結果來看,即使訪港旅客數量顯著減少,所產生的經濟負面影響其實不大。
現時政府需要盡快改善香港的形象,以免真正的訪港旅客數量同時顯著下降,一個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委任一些國際著名的香港明星和歌星作為旅遊親善大使,訪問主要的內地和海外城市,並向當地市民解釋香港仍是一個好客之都,暴力的反水貨活動是不會再出現。另外,香港旅發局和旅遊事務署也應該推出大型推廣香港旅遊業的活動,只要做好這兩項形象工程,訪港旅客數量的跌幅相信會逐漸收窄。
在打擊水貨客上,政府必須作出強而有力的打擊。大部份香港市民對水貨客的行為相當不滿,如果政府不能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筆者相信自由行仍是香港社會的一個計時炸彈,政府是不能不處理的。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