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

當時我正在摸索學術門徑,米爾斯不啻提供了一副指南針:原來學術與生命是不應該割裂的,而是彼此活在一個同心圓內,由內向外擴張,連成一脈,個人的心路歷程不斷與社會結構有機互動。

做學術工作總會碰到奇特的「書緣」,譬如終身難忘的「友緣」。這種書和朋友不必多,但得到了就一輩子受用。本書以《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為名,是受到了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Mills, 1959)的啟發。早年求學時期,邂逅了米爾斯,讓我明白了自己想做怎樣的學者,從而建立學術風格與研究旨趣。米爾斯強調,要不斷聯繫個人關懷與公共議題,而且任何重大問題都必須放在歷史(時間)的視野和全球(空間)的架構中考察。他還細緻地刻劃了學者的生活方式、治學的態度,以及開拓想像力的各種方法,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學術研究的藝術境界。當時我正在摸索學術門徑,米爾斯不啻提供了一副指南針:原來學術與生命是不應該割裂的,而是彼此活在一個同心圓內,由內向外擴張,連成一脈,個人的心路歷程不斷與社會結構有機互動。

現代學術以問題為中心,縱橫自如,超越學科窄框,卻又論理嚴謹,證據豐富。我曾自許要發展深刻的問題意識,從遠處大處着眼,並發展各種組成的環節與細節,以期以小見大,並願意承擔社會倫理與學術責任。我的學術生涯一直是在國際傳播的領域摸索,以脫胎自博士論文的專著《媒介帝國主義再商榷》(Lee, 1980)發其端,參與了當時備受矚目的「國際資訊與傳播新秩序」辯論。其後30多年,我的研究分為兩個支流:一是國際媒介(只是個人習慣,用「媒介」和 「新媒體」,但只要全書統一,全部用「媒體」和「新媒體」也可以)對於世界重大事件的新聞建構,以《全球媒介奇觀》(Lee, Chan, Pan, and So, 2002)及一系列單篇論文為代表;二是轉型社會(尤其是中華圈)的媒介與權力結構之間如何互動,以及政治經濟脈絡如何形塑媒介的結構與文化(Lee, 1990, 1994, 2000, 2003; Chan and Lee, 1991),其中若干論文曾擇要改寫為中文,並收錄於《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李金銓,2004)。近十幾年來,我特別關注國際傳播的知識論和方法論,旨在探討如何從在地經驗彰顯和接通全球視野,一方面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一方面又能提升到普遍性的理論,庶幾與西方學界平等對話(Lee, 2015)。此外,我也對新聞史──特別是民國報刊──發生興趣(李金銓,2008,2013)。

學問實難

教研生涯40年,好像剛開始就要結束了。陶淵明在臨命之前,猶且引用《左傳》的話慨歎「人生實難」。像我這樣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在退休前夕更體會到「學問實難」的道理,縱使窮盡畢生之力,欲獲得點滴寸進,也未必有太大的把握。回顧這一段既漫長卻又短暫的歲月,不禁欣喜愧怍交集;欣喜的是一輩子能做自己愛做的事,愧怍的是學海無涯,而生命與才情有限。這40年,大概有一半時間在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一半時間在香港,因為工作環境的需要,我使用英文寫論文的機會竟比中文多得多。本書收錄的論文,包括國際傳播與新聞史兩個領域,都是過去十年內陸續發表的。在編輯的過程中,想到莊子說的「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不禁唏噓、悚然而汗顏。

在香港城市大學,我有幸參與了媒體與傳播系和傳播研究中心的創立。2005年開始,無心插柳柳成蔭,又創立了「中國大陸青年新聞傳播學者到訪項目」,至今已有200多位學者參加,遍布大江南北各重要高校。他們是當前中國傳播研究的中堅隊伍,有的已成長為學界翹楚。我從《論語》的「友多聞」取義,名曰「多聞雅集」,象徵由「博學多聞」的「新聞人」所成立的朋友圈,彼此互稱「多友」。多友們熔友誼和學術為一爐,已蔚然形成一所風格獨特的「無形學府」(invisible college)。本書書稿承多友張彥武先生鼓勵;李紅濤博士在挪威訪學期間,撥冗閱讀書稿一過,指出若干錯誤,並改定通用譯名;宋韻雅博士協助文檔轉換,在此一併致謝。

2016年下半年健康突然不合作,生了一場大病。全靠嘉琪無私無怨、無微不至的照顧,正慢慢渡過一個一個難關。她原在明大是出色的專業心理醫師,只因遷就我「不安分」的選擇,屢次舉家遷徙於太平洋兩岸之間。與她結褵為終身伴侶,是我畢生最大的福分。在這裏,我也想表達對遠居美國的子女居安、居明,媳佩英,以及孫女以文、以元、以立的思念。我謹以謙卑而感恩的心,把這本書獻給他們。

生命給我第二次機會

大病初癒,生命給我第二次機會,我心中充滿感恩。一場大病使「生老病死」變得這麼真實,使「無常」變得這麼靠近。以無常為常,我沒有怨天尤人,只祈求上蒼賜我以勇氣、信心和耐心,照着該做的節奏一步步走過難關。我在病中把內心感想錄了音,共19段,其中有一段中說道:「什麼是幸福?平常人做平常事,就是幸福。」人常在福中不知福,一旦失去健康,一切皆空。病了一整年,和嘉琪每天24小時長相廝守,還覺得時間不夠用,彼此加深心靈的聯繫,重新體驗生命的意義。世界上大概只有夫妻和親情是在受難中不會起身告辭的。平時各忙各的,很多事視為當然,但病中極端無助,一個眼神也感受到不渝的感情。嘉琪是我的觀音。家人不棄不離溫暖我心,朋友關懷常記我心。這本書是一個平凡的學術人所做出卑微的獻禮,於私是記錄,於公則表示我在學術對話中報了到。

為退休增添殊榮

2018年清明時節,煙雨三月會杭州,承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慨助,群賢匯聚西湖湖畔,參加第三屆「多聞論壇」。我是「退院老僧」,應命做了一場公開報告──「傳播縱橫:學術生涯四十年」,難得風雨夜,捧場客個個手提滴水的雨傘,或坐或站,室內擠滿了人,又一路延到走廊外。接著,李紅濤博士安排了另一場懇切的座談會,由劉鵬博士出馬主持,敦邀姜紅教授和吳飛教授兩位「多友之友」,以及李艷紅、劉海龍、孫信茹和朱麗麗等四位「多友」教授,他們在百忙中撥冗評點本書的未刊稿。各抒己見,逸興遄飛,縱橫自如,處處洋溢着溫暖的友情,綻放着智慧的火花,實為我的退休增添殊榮。

始終未曾離開過台灣社會

雖然浪跡國外半個世紀,繞了半個地球,我在心理上始終未曾離開過台灣社會。從香港退休以後,搬回台北定居,更朝夕重溫我年輕時熟悉的草木和風物。晨昏在大安森林公園漫步,在街頭巷尾喝咖啡,回家的感覺真好。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和文學院共同徵召我回去當教育部的「玉山學者」,人生在這個階段還有機會回到母校和故鄉做事,我倍感幸運。

本書收錄的文章積存了最近十年的心血,即將進入公共領域和讀者見面,衷心高興又不免忐忑。本書得以問世,我必須在此鄭重感謝劉幼琍教授引介給聯經出版公司,更要感謝聯經陳芝宇總經理的青睞以及張擎先生的費心編輯。

此刻我的心境可以用下面三句話概括:

蘇東坡(北宋1037-1101)論吳道子(唐680-759)的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朱熹(南宋1130-1200)論學:「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李如一(明1556-1630)禪詩:「是非無實相,轉眼究成空。」

前兩句話我懸為治學的鵠的,第三句話則是為學做人的究竟本相。這三句話都是我永遠心嚮往之而不能至的境界。

參考書目

李金銓(2004),《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李金銓主編(2008),《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台北:政大出版社。

李金銓主編(2013),《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Chan, Joseph Man, and Chin-Chuan Lee (1991), 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 Hong Kong Press in China’s Orbit.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Lee, Chin-Chuan (1980), Media Imperialism Reconsidered: The Homogenizing of Television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 Sage.

Lee, Chin-Chuan, ed. (1990), Voices of China: 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Lee, Chin-Chuan, ed. (1994), China’s Media, Media’s China.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Lee, Chin-Chuan, ed. (2000), Power, Money,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Bureaucratic Control in Cultural China.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Lee, Chin-Chuan, ed. (2003), Chinese Media, Global Contexts. London: Routledge.

Lee, Chin-Chuan, ed. (2015), Internationaliz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ee, Chin-Chuan, Joseph Man Chan, Zhongdang Pan, and Clement S. K. So (2002), Global Media Spectacle: News War over Hong Kong.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ills, C. Wright (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新書簡介

書名:《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

作者:李金銓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李金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