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道歉,除了從她口中說了道歉兩字,別無其他。坦白,親自現身道歉來得太遲,如果在第二次大遊行後即時去做,情況會稍好。她任由事件發酵幾日,社會大眾憤怒升溫,一個應有及符合預期的動作,已變得意義不大,更何況突出她似有向政府部門、特別是紀律部隊卸責之嫌。
純粹從工作及執行能力表現,林鄭及數名主責《逃犯條例》的高官,應該要被中央炒掉。內地面對經濟向下、貿易戰升級至各層面之際,香港問題從來都是敏感,而一場風波,更加弄至一團糟,完全忽略G20召開在即,中美兩國元首要面對面攤牌角力之現實。
事實上,簡單看看由2月至今,政府不論特首、律政司長及保安局長,在應對外界質疑、解釋條例內容問題上,大部分時間均態度惡劣,而對待不同市場持份者,更有大細超之嫌,連政治秀也懶做。近半年時間,處理嚴重失誤,未見絲毫改善,更將矛盾升級,火上加油。或者,政府高層及有關方面,一直以為立法會有票萬事足,速戰速決之後一切相安無事,連些許政治智慧也欠缺。
無能者管治令香港迅速沉淪
從政者,尤其是領導階層,單靠「好打得」卻有勇無謀,注定是先天不足。政府高官及領導們都不是當兵,可以只靠勇字當頭,七百多萬人的福祉,很大程度上是由這幾名有勇無謀之流左右,由低素質人,管理大部分都具備素質的公務員、以至社會大眾,結果就是繼續下沉。
司法制度、公務員、以至執法機構,以往是支撐香港繁榮及作為重大核心所在。叫人無奈在於,到近年公務員意興闌珊,明哲保身者早就紛紛求退,而執法機構、紀律部隊、以至法官們,都被現在的政府及政治大環境,擺了上檯,變相要被圈入政治決定及執行的漩渦中。
印象中,香港回歸二十多年,未曾試過在短時間累積大量負面新聞,以及國際形象在極短時間負面發酵。西方大國威脅要取消香港的優惠政策、國際大報不斷認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削弱、多間通訊社報道,連香港的有錢人近日亦透過旗下私人銀行,將資金轉移到海外,這都是很久以來都未曾試過。
無疑,有人會堅稱,西方唱衰中國,一定要拖低香港,只要有商機,有利可圖的話,投資者一定會來。可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形象與制度至為重要,第一印象分受損,影響絕不能低估。
歷任幾名香港特首,十幾二十年之間的多個危機及動盪,現屆政府可以在不足一星期內,實現有餘,數大鑊程度的成績,林鄭肯定是一眾之冠。讓她及幾名問責官員辭職,也許是太便宜了,由中央公布全數炒掉,可能更大快人心。
多年以來,香港人怨氣一直累積,但政府一直未能夠令市民消消氣,重點在於一直錯重點、及將當務之急問題,視作為要長時間處理的問題去解決,單看樓市及土地政策已相當明顯。任何危機,之後可能帶來的是契機,但在香港似乎只是一廂情願。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