砵甸乍黯然離港

當發現已身處孤立無援的境地,砵甸乍隨之對香港產生了厭倦,萌生去意,遂向英國政府遞交了辭呈。十個月後,砵甸乍黯然離開了香港……

利益均沾

 
1843年3月,經美國國會批准,44歲的眾議員顧盛被任命為出使大清的委員,並撥款4萬美元為赴中國的交涉費用。 1844年2月24日,顧盛乘美艦沒蘭得灣號到達澳門。 27月日,他向廣東巡撫程矞採發出照會,告知此行目的在於締約,並將「不日進京」。在顧盛的恫嚇下,道光於3月19日調兩江總督耆英為兩廣總督,命其速赴廣東對美交涉,並頒旨授權,「各省通商善後事宜均交該督辦理」。由此確立了長達15年的由兩廣總督例兼管理各國通商事務欽差大臣的慣例。
 
幾經交涉未果,為阻止美使進京,耆英放下天朝大吏的架子,親身前往澳門與顧盛談判。 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廈條約》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簽訂。美國人僅憑向欽差大臣交出一紙國書,放棄進京覲見大清皇帝,竟然就獲得了與英國通過砲艦、幾經努力才得到的同等權利。更有甚者,當各項持權已向《中英虎門條約》看齊後,美國人更增加了一條12年後重新修約的規定,其後更不幸成為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繼美國之後而來的是法國人。 1843年4月,法國國王的參政院通過敕令,指派駐希臘公使拉萼尼為使華全權代表,1844年8月13日達到澳門。為了向大清展示孔雀的尾巴:英國並不是唯一擁有強大海軍的國家。拉萼尼麾下擁有8艘軍艦,大多載炮在50門以上。同時法國派出的使團陣容強大,有參贊、隨員、主事、稅務官、醫生和翻譯等,亦有各商會指派的代表,更有一名隨行記者。
 
在顯示完堂皇氣派後,1844年10月24日,「平淡無奇」的《中法黃浦條約》在廣州簽訂。興師動眾的法國人實在提不出比《虎門條約》更優厚的條款,無奈之下,他們也增加了一個跟政府訓令無關的條款,要求大清馳禁天主教。面對拉萼尼在馳教問題上的執著,自以為是的天朝官員決定通融,以此「曲示羈縻」,大清已實施了120餘年的禁教政策於是宣告改弦更張。
 

失之東隅

 
回到香港後,砵甸乍履行港督職務卻並不在行。面對以華人為主體的社會,他嚴格劃分華洋界線,進而奉行歧視華人的政策。義律甫佔領香港的首次布告中,即宣布廢除各種拷刑。砵甸乍治下,仍在「大笪地」對華人公開執行鞭笞酷刑。照搬英格蘭制度,香港成立了治安委員會,在其選中的太平紳士(治安委員)中,根本看不到黃皮膚的面孔。 1842年10月4日,港府發出了華人晚上11點以後不得夜行的《宵禁令》,砵甸乍遺下的種族主義弊端,直到半個世紀後才被形式上清除。高壓下的社會就未必太平,形成諷刺的是1843年4月26日,砵甸乍位於灣仔春園街的港督府也曾遭到洗劫。
 
長於打仗,為國家謀得巨大利益的砵甸乍,同樣不被唯利是圖的英商所歡迎。行伍出身的他,本疏於行政管理,對改善民生和環境問題束手無策,對海盜猖獗和社會不靖也應對無方。加之砵甸乍擅於乾綱獨斷,行事時自把自為,讓議政(行政)、定例(立法)兩局成為擺設,從不讓英商分享管治的權力。投資前景不明朗,希冀參與管治又被冷落,對重大事務沒有話語權,於是英商紛紛向倫敦告狀,指責砵甸乍治港無方。連港府庫務司馬丁也加入到反對的陣營,抨擊他堅持「荒謬和招致毀滅」的計劃。當發現已身處孤立無援的境地,砵甸乍隨之對香港產生了厭倦,萌生去意,遂向英國政府遞交了辭呈。十個月後,砵甸乍黯然離開了香港。

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