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郊區乾淨面目 帶走自己垃圾

雖然漁護署曾多次改良設計,避免動物從回收及垃圾箱覓食。然而,終究不能一勞永逸,有機會被聰明的猴子破解。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從源頭減廢,世界綠色組織一直循此方面作宣傳,希望大家了解垃圾遺留對環境的禍害。

漁農自然護理署推動「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多年,自2015年始,至去年全面移走郊野公園遠足,以及自然教育徑合共500個垃圾桶。儘管漁護署指部分路徑的垃圾量已減少超過三至九成,仍有不少市民對成效存疑。世界綠色組織相信,移走垃圾桶只是第一步,往後還需要更多工作及市民配合,才能還大家一個真正乾淨、無垃圾異味的郊外。

相信不少市民或多或少經歷過,在遍地花草林蔭的郊區,發現腳邊有不少垃圾,甚至傳來陣陣異味;或是到岸邊享受微微海風時,眼角卻瞥見於海上載浮載沉的膠袋和膠樽,大煞風景。

郊野垃圾難處理

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顯示,去年便有高達1300萬遊客到訪香港郊野公園,試想像,如果每人遺留一件垃圾,便已經有逾千萬件垃圾。然後由相對寥寥可數的員工,徒步上山執垃圾,再背着滿滿的垃圾徒步到附近的收集處,以這種螞蟻搬家的形式,要完全清理這些垃圾,要虛耗多少人力物力、時間及公帑?

所以,漁護署推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的目的;一則是鼓勵大眾減少使用即棄物品,減少垃圾數量;二則是希望大家亦應負起責任,將自己帶來的垃圾及各種用品,帶離郊區才棄置。

海洋垃圾覆蓋甚廣

不只郊外,我們遺留下來的垃圾,也可能影響到海洋環境。除了直接拋入海,在郊野的垃圾亦可能隨着風吹雨打,被送到附近的河溪及大海。現時太平洋垃圾帶的面積,估計覆蓋了160萬平方公里,接近1.8兆件塑膠垃圾。海洋受污染範圍之大,恐怕需要更多時間的處理。

然而,郊野及海岸垃圾不只影響環境,還引致生態問題。早前經常有野生動物「擅闖民居」掠食的新聞,除了因為有人餵飼,大家於郊外遺下垃圾亦是元兇之一。

郊野垃圾禍害

不少野豬和猴子被大家遺下的濃烈食物氣味吸引而至,久而久之他們亦「練精學懶」,只從垃圾「搜刮」食物,導致他們失去野生覓食能力。當「垃圾」不能滿足牠們,於是便開始直接向遊人下手,甚至闖入民居。

令野生動物依賴「垃圾」

但令人更憂慮的是,牠們會變得依賴「垃圾」。美國黃石國家公園便曾在90年代關閉區內垃圾站及停止人工飼養,令當時依賴垃圾果腹的灰熊,因失去食物來源而死,部分因覓食更走到人羣城市中,引起混亂及被殺害,其數量由約230多隻減至140隻。

浩瀚大海及生物亦飽受煎熬。美國加州大學有研究指出,2015年有近90%的海鳥曾進食海洋塑膠垃圾。估計到2050年所有海鳥物種均曾進食塑膠垃圾。某些雀鳥因無法分辨,會將垃圾帶回巢穴餵哺雛鳥,影響動物的健康。部分釋放有害物質的塑膠垃圾甚至被魚類吞食,最終受害的,還是我們進食魚類的人們。

憂外國生果入侵郊野

「受害者」還包括植物。不少人誤以為果皮及果核屬有機垃圾,對環境沒損害,實質不盡然。當大家開開心帶上外國生果郊遊,並將果皮及果核「放養」於自然,一旦這些「外來」品種落地生根,便會搶掠原生植物營養,甚至令原生植物及依賴其生長的昆蟲和動物絕種。且分解果皮,除了要氣候配合,分解速度亦要花上數月,甚至數年。

雖然漁護署曾多次改良設計,避免動物從回收及垃圾箱覓食。然而,終究不能一勞永逸,有機會被聰明的猴子破解。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從源頭減廢,世界綠色組織一直循此方面作宣傳,希望大家了解垃圾遺留對環境的禍害。

義工赴沙灘執垃圾

早前便安排近40名義工,到大埔三門仔沙灘協助海岸清潔,短短兩小時便拾獲近50公斤垃圾,包括大量塑膠。相信不少是遊人於沙灘或甚至附近郊區遺下,隨水流漂至。義工可以做的還是鳳毛麟角,只要大家做好本分,帶走及減少產生垃圾,便可維護大自然美景。

減少郊外垃圾貼士

1. 使用可循環再用的用具,如自備水樽、餐盒及毛巾。

2. 攜帶輕便、簡單,不會有殘渣、果皮或骨頭等食物。

3. 避免攜帶過多食物及飲品

4. 避免攜帶過多包裝,以及無法連皮進食的食物及生果。

5. 用本身的食物包裝裝垃圾,帶離郊區及海岸。

原刊於《都市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余遠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