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祥:減少教師行政工作 增加時間輔導學生

現在學校教育只培養學生的競爭力,因此老師不斷增加學生的考試數量,忘記培養學生競爭力和思考。老師不再輔導學生,改由社工處理,實在本末倒置。

編按:2019年3月30日,教育評議會周年大會邀請亞太教育研究學會會長,香港教育大學榮休教育講座教授鄭燕祥博士進行主題演講,講題為「對香港未來教育進言」。以下為演講摘要:

香港教育改革由1997至今,不知不覺已超過20年。我問大家,根據你們的觀察,家長或市民滿意目前的教育嗎?你們對香港畢業生未來發展的能力,放心嗎?你們滿意教改20年的成果嗎?你們認為目前的教育內涵及安排,已穩妥,毋須再改革?

在教改20年後,香港如何再起步?無可否認應在大環境下發展。一個是全球的環境,另一個是中國的環境。

全球的大學生數量愈來愈多,找工作難,競爭多了。單是1997至2007年,大學生數量增長率高達76%,數量多達1億5000萬。2011年大學生有1億8000萬。根據歐盟經濟合作組織,預計2030年大學畢業生高達4億1000萬。

香港學生未來處境如何?會面對什麼挑戰?怎樣準備?要更多人接受大學教育,並重視大學生素質。重視創新,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科目重視相關性,學的東西要符合未來所需。

教育需從產業發展入手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教授2019年發表的數據,2016年中國的第一產業(農業)只有約20%,並一直下跌。第二產業(製造業)逐漸減少,第三產業(商業、服務業、航運業)不斷膨脹。

美國就業百分比方面,農業人口非常少,製造業只佔20%,服務業多達80%,數據由1998年至今變化不大。美國製造業依賴其他國家,增幅有限。

看看香港的數據,1988年至2018年30年內,服務業由57.4%增至88.3%,製造業由40.9%大幅縮減至2.4%。其餘產業,包括創意性產業,由1.6%增至9.3%。香港的發展與美國一樣,發展後相當穩定。

教育需要從產業發展入手。產業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需要多少人,就要訓練多少人。產業要轉型,將舊有的非高增值產業要轉為新的高增值產業。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發展創新產業。

我們的教育能否建立創造力和多元思考能力?教改應該從現在的競爭上思考,可用「三創」理念:創意、創新、創業。創意可用在美術、科技方面。創新例子包括發展新的應用程式,用科技改良現有有的方法。政府鼓勵年輕人創業,這是世界的趨勢。

教師忘了教改原意

教改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競爭力。教學上,讓老師培養學生競爭力和思考。問題是老師已經要做很多事,如何在10多小時內處理教學工作,這是難題。老師覺得工作很忙碌,經常開會,多了參與非教學工作,沒時間與學生交流。例如老師本來小息時要訓導學生,因為臨時要開會,要學生午飯再來找老師。

考試成本低,效率高,而教導工作成本高,效能低。沒時間與學生交流,結果老師教導學生草率了事,只需着重學生公開試成績就可,這能代表對學校有貢獻。教改原意是減少高分低能的學生,但現今香港教育制度着重考評,與教改理念背道而馳。着重考評的教育制度令補習社如火如荼,不論成績好壞都去補習。

鄭燕祥教授(左三)出席教評會周年大會。左四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先生,左五為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女士。
鄭燕祥教授(左三)出席教評會周年大會。左四為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先生,左五為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女士。

培養學生的是教師,不是社工

現在學校教育只培養學生的競爭力,因此老師不斷增加學生的考試數量,忘記培養學生競爭力和思考。老師不再輔導學生,改由社工處理,實在本末倒置。一個特別的社工可以處理部分學生個案,但是最好的學生培養應由老師負責,因為老師以身作則,給學生溫暖。

我們要有理想的教學目標,同時因為老師的工作量、課堂量,產生一個瓶頸,但是要做很多消耗能量的工作,例如教師發展、家長參與、課外活動、校本管理、開會、學校評核等。老師的人工不是用在學生身上,而是用在學校行政工作上。

只要老師教得好,世界就不同。我們將沒用、沒成效的工作放棄,不放棄就難以抽空。日本的教改會取消30%課程內容,老師多了時間輔導學生。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