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築牆擋新移民,只會顯得美國沒自信!

翻開美國的歷史,從自由女神到羅斯福總統所揭示的美國傳統,都是兼容各類人種並保障其信仰與人身自由,正因如此美國才能吸引各種人才,國家才得以強大,築牆或許保護了自己,卻也顯示了美國的不自信。

馬友友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的小城,做了一場大提琴演奏會(他也在河對岸演奏同樣的曲子)。

在開始前,他說他一輩子都生活在邊界(border)中,在文化的邊界(他是美裔華人),教養的邊界(父母中式的管教和學校美式的管教),音樂的邊界(古典和現代,西洋和中國,他那天演奏完巴哈後,還演奏了一首中國曲子)和世代的邊界(上有老,下有小)。

他接着引用了紐約自由女神像上的話,「給我你疲倦的、貧窮的、渴望呼吸自由空氣的人們……」他說,「文化的精神是築橋,不是築牆。」此話一出,底下立刻爆出如雷的掌聲。

邊界其實是左右逢源,沒有不好。

研究發現處在兩種文化中的人大腦的彈性比較大,人比較靈活。文化要交流才會蓬勃。

國家要有新血進來,才會強大。

有移民才有美國

魏晉「五胡亂華」後,才有唐朝的國力強盛;美國能有今天,因為她歡迎所有的移民。

其實美國的西部開拓史,就是一部移民血淚史。

50年代有個笑話:美國和蘇聯的火箭在外太空相遇了,兩國的太空人用德語交談,因為他們都是戰後在美、蘇的德國科學家。

放眼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幾乎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後代,例如發現維他命C的聖捷爾吉就是匈牙利人。

楚材晉用是強化國力最快的方法,別人花心血栽培人才,現在替我做事,我不必耕耘即有收穫,何樂而不為?

特朗普的鎖國令人不解。

執政者不要只看新移民搶本國人工作,要看新移民所帶來的經濟繁榮和國家榮耀。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基本人權──言論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免於匱乏與免於恐懼的自由,一直為全世界人民所嚮往,也是全世界難民不計一切代價想要進入美國的原因。

若把人當作資產(asset),國家會興盛,把人當負債(liability)才要築牆。

保護政策只會使人怠惰、經濟衰疲,美國的自信淪落到這地步令人驚訝。

馬友友說得好,「國家不是旅館,它不可能客滿,真正的企業家會在客滿時,把自己的床讓出來。」擇善固執是條艱難的路,馬友友千萬人吾往矣的情操贏得了我的尊敬。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