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及內容營銷是一個無法可擋的互聯網營銷趨勢。今期把該種營銷策略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與大家分享。本文主要取材自紐約一家富有使命感的內容營銷廣告專家公司Contently(該公司同時擁有專為自由作者而設的Contently.net及專為慈善而設的內容營銷網站 Contently.org),其中一篇量度內容營銷如何有效的文章:改變我們量度內容的10個數據圖表。
一、假內容根本無人看
原生廣告的意思是假裝普通內容的廣告,一般稱為 Advertorial。普通內容與原生廣告的收看比率為71:24,當中相距了47個百份點;如果以收看廣告作基準來看,普通內容為原生廣告的3倍;或是原生廣告僅為普通內容的1/3。《原生廣告是無人看的!》一文發表於 re/code 網站,並提供以上的訊息。雖然如是,但一般人對普通內容也不會花太多時間閱讀。71%的讀者,對每篇普通內容只願意閱讀15秒左右就會離開。
二、即使點擊了,也不等於真正讀過!
自1994年一位著名的直覆專家 Ken McCarthy 提倡以點擊率量度成效開始,過去20年,廣告商與數碼媒體人都醉心於點擊率的計算;可是,提供網上即時大數據分析的公司Chartbeat 的 CEO Tony Haile 在 Time Magazine 上指出,經過深入地調查2000個網站、58萬篇文章、20億人次的網上閱讀習慣,發現55%的讀者每頁瀏覽時間少於15秒——這與很多人以為點擊了、或是分享了便是閱讀了文章,其實與事實不符!而內容較佳的文章,可吸引讀者花上5倍以上的時間,這樣才能真正地與讀者連結。
三、即使分享了,也未必閱讀!
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文章,令文章有機會廣泛流傳;理論上說,愈多的分享次數,應是分享者閱讀過文章的證據。Tony Haile指出該公司分析過1萬篇分享到社群媒體的文章,發現閱讀時間及分享行動二者並無關連,即是說不少人連看也沒看便把文章分享出來!其實願意轉傳的人也不太多,每100位訪客(讀者),只有8位在FaceBook上給讚,只有1位在Twitter上提及文章。比較長時間閱讀的文章,反而比較少在社群媒體中分享(見圖)。
但,被AdWeek譽為2013年度數碼編輯、BuzzFeed 創辦人 Jonah Peretti,在另一個研究指出(下圖),閱讀時間較長者願意分享較多,亦即是網友閱讀文章的時間,與其分享的次數成正比;兩個研究竟然得出相反的結果。無論如何,量度社群分享的行為是重要的,但願意花時間閱讀文章的人士,是否願意分享文章,則不一而論;不爭的是,為了要吸引讀者,一切還要仔細地做好內容開始。
四、從大數據找出讀者習慣
雖然媒體常有大批數據,如何分析及解讀亦非常重要。
Medium.com 的科學家 Pete Davies 介紹他們公司的做法:先從海量的原始數據入手,進行切片式的篩選,並詳作分析。他說:「我們觀察每位網民對每篇文章的互動狀態,資料源自他在閱讀文章時滑動捲軸行為的紀錄;資料納入數據庫中,從而了解每個人在甚麼時間開始閱讀、甚麼時間暫停、甚麼時間離開,透過這些紀錄……作出簡單分析,即可獲得閱讀時間(Total Reading Time, TTR)。」有了 TTR,將可以比較不同內容,哪一篇較吸引、長者較佳,還是短者優勝……等等,有助網頁的改進。
五、專注力數據是正解
UpWorthy 像《讀者文摘》般搜羅網誌、視頻,再加以解釋並放到網站上,以提供有價值的內容,該網站迅速在美國爆紅;他們創製了一種新的量度成績的標準:專注分鐘(Attention Minutes)。每位讀者的瀏覽量、分享量、全部讀者的總覽量,分析他們的專注分鐘,特別能吸引到廣告商的注意。他們解釋:「我們比較不重視獨立訪客(Unique Visitor, UV)及一般瀏覽量(Page view, PV);我們要找到的,不只是點觀眾擊了多少次,而是哪些內容能令網民願意花時間去看,他們專注地閱讀的內容,才是最有價值的內容。」
六、不做宣傳,沒有效果
上圖是數據研究員 Brian Abelson 於2013年在《紐約時報》做的一項研究結果。藍色部份是一篇轉載文章,沒經 NY Times Twitter 推廣;橙色部分是一篇《紐約時報》原創文章,也沒經過NY Times Twitter 推廣;粉紅色部分是轉載文章,這次經過 NY Times Twitter 推廣;黃色部分是一篇《紐約時報》原創文章,經過 NY Times Twitter 推廣;由此可見,無論是《紐約時報》原創或轉載文章,經過 NY Times Twitter 推廣後,瀏覽人數立即大幅提升!這研究說明了,《紐約時報》當有社群網站 NY Times Twitter 加推時,文章的瀏覽量才能夠大升;故此於社群媒體推介,是有效的工具。
七、這些標題很短壽
話題性的標題,當然易於吸引眼球;但時效一過,又會被棄如敝屣。就如上述左邊的是最多人點擊及閱讀內容的關鍵字,全部都是話題性強的:奧巴馬、醫保、華盛頓、森麻文、史諾登等;右邊則是些比較平庸的詞語,也是點擊後最少人閱讀的,如:頂級、最佳、學院、公司、城市等。人們往往在有新聞時點擊左邊那些詞語,但一旦新聞遠去了,左邊的字就不再吸引了。
八、小遊戲,得民心!
BuzzFeed的小遊戲(Quiz),相信是2014年內容行銷的冠軍項目。每次小遊戲能於 BuzzFeed 中吸引到超逾100萬名玩家,有的更高達4000萬人。上述圖表顯示者為「你在權力遊戲中如何死亡?」(How Would You Die In “Game of Thrones” ?)互動小遊戲中,BuzzFeed的FaceBook讀者反應的統計數字。
九、觸動情緒,分享順利!
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大學市場學系教授 Jonah Berger 研究過《紐約時報》中最受人以電郵轉傳的7000多篇文章,他發現文章的正能量愈高,被轉傳的可能性也愈高。上圖中,愈光亮的地方愈能帶來讀者的迴響;愈能勾起人情緒的內容,也有較佳的轉傳量。
十、理性感性並重,取得最佳內容!
情緒對於讀者有很大的作用!一本正經的說理文章,加入情感的渲染,表現會比單純說理者多吸引70%的讀者。
於上述第9點引用的文章(How Our Brains Decide What We Share Online)提及我們腦袋的複雜性;左腦、右腦分掌推理與創造;而人們習慣了先感覺、後分析,腦袋亦會有快思及慢想過程。如內容能配合這些模式,例如先以圖片吸引「快思」的注意;再配有理性文字,配合「慢想」解構詳情;往往可贏得讀者的注視,事半而功倍。
還有一個情況是「鶴立雞群」效應;當大部分文章都在論述同一事件時,不妨插入一些與正題脫離一點的內容;這樣做,為大腦帶來新鮮感,往往也能吸引注意。
內容營銷是一門看似簡單(不就是說些東西嗎?)但其實相當複雜(說甚麼?怎樣說?何時說?對誰說?的效果也不一樣),歡迎各位看倌多來意見,共同進步!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