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須輸入外地醫生皆因人蠢冇藥醫

容許海外醫生來港並在私家醫院執業,只要有足夠設施配合,供應增加的後果就是收費下降,而收費下降自然吸引更多原本打算使用公營醫院服務的市民轉到私家醫療系統。

前線醫生聯盟與食衞局會面後表示徹底失望,因為他們不能理解為何政府認為需要在公營醫院工作18個月去服務病人,是不吸引的措施。聯盟強調:如果「引入」海外醫生來香港工作並非為紓緩公營醫院的壓力,那麼我們根本不需要急切輸入海外醫生來港。

不用跟前線醫生聯盟會面,我亦要表示我對他們的經濟常識徹底失望。

潮流興講真人真事,我就先跟大家分享一個真人真事。朋友四歲半的女兒最近感染肺炎,兒童患肺炎其實一點也不罕見,但為安全計,醫生建議住院治療。朋友查詢過幾間私家醫院,得到的回覆都是兒童病房全院滿座。朋友於是把女兒帶到一間仍有牀位的公營醫院,並陪女兒在兒童病房過了兩晚,方便照顧她。

儘管朋友留守照顧女兒,她們始終加重了公營醫院的負擔。要留意的是在病人眼中,公營醫院與私家醫院往往是替代品。因人手或設施不足而拒病人於門外,又或因收費問題病人選擇價錢較易負擔的醫療服務,都反映兩者是替代品的本質。朋友的真人真事,私家醫院的服務供應不足未必比公營醫院輕微。

簡單經濟常識

增加私家醫院的服務供應,當然有助減輕公營醫院服務的需求。但即使公營醫院的服務供應不足比私家醫院的嚴重得多,容許海外醫生來港並在私家醫院執業,只要有足夠設施配合,供應增加的後果就是收費下降,而收費下降自然吸引更多原本打算使用公營醫院服務的市民轉到私家醫療系統,情況就如私樓供應充足價錢吸引,輪候公屋人數會自然減少。不懂這簡單經濟常識,只識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怎不叫人徹底失望?

還未算。病人視公營醫院和私家醫院為替代品,醫生一樣可以選擇公家唔打打私家。公營醫院人手不足,原因之一是太辛苦了。這個太辛苦,對部分醫生來說可能是收入與辛苦不相稱。不論是怕辛苦還是嫌錢少,容許海外醫生到私家醫院執業,一方面對私家醫院醫生的收入造成壓力,另一方面又減輕公營醫院的需求。

前者,嫌錢少的公營醫院醫生發覺公家唔打打私家的回報下降;後者,怕辛苦的公營醫院醫生可以鬆一口氣。兩者,都有助減少公營醫院醫生的流失率。

堅持海外醫生不到公營醫院服務便無法紓緩公營醫院的壓力,蠢到冇藥醫的不是病人。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徐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