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委會早前否決所有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安排的方案,坊間反應兩極。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指出,香港醫護不足已是無可爭辯,現在否決所有方案只會令醫護工作壓力更大;同時,坊間亦有不少人認為,醫委會要維持在港執業醫生的素質,反對所有方案以確保「素質存疑」的大陸醫生,不能來港執業是無可厚非。
首先,即使上述方案中任何一個得以通過,海外(包括內地)醫生來港還是需要考執業試,以及在指定地方工作幾年作為先決條件,醫委會還有保證素質的權力;另外,不少人又提出,我們可以參考新加坡的制度,只限指定有名氣醫學院的畢業生才可來港執業;退一萬步,即使經過重重篩選還是有一些可能「素質存疑」的大陸醫生來港執業,只要沒有眼疾,我想香港人還是有眼睇懂得如何選擇吧?
整個醫療市場會失效?
有人會說:劣幣驅逐良幣呀!到時咁多大陸醫生,普通病人如何分辨誰優誰劣?到時整個醫療市場不就會失效嗎?
講到這種「劣幣會驅逐良幣」,很多年前阿克洛夫(G. Akerlof)一篇後來獲諾貝爾獎的論文說,理論上這情況的確可能會發生。在二手車市場裏,買家由於訊息不對稱不能分辨市面上二手車的好與壞,最終具素質的二手車會退出市場,而整個二手車會被低質的二手車(所謂的檸檬)所佔據,整個市場最終會「完全失效」。
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見過「完全失效」的二手車市場?我不是說諾貝爾獎得主有問題,畢竟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角度來看這世界。
不過,有人就拿住這檸檬理論認為市場會經常性地「完全失效」,只是「失效」的其實是他們的腦袋吧?不是說這世上沒有訊息不對稱這一回事,我朋友買二手車時的經驗告訴我,被人揾笨並不只是空中樓閣的理論。可是,市場上大部分時候買賣雙方都會盡力提供足夠訊息,盡量令訊息不會那麼不對稱,起碼你買二手車都會找人驗一驗車吧?即使在互聯網這些理論上訊息更不對稱的平台上,買賣二手車都不是甚麼新奇的事。
如果海外醫生可以來港執業,政府可以規定他們要標明他們在何處畢業,到時不會「劣幣會驅逐良幣」之餘,市價會自動反映醫生素質,賭王仍然可以住養和睇名醫,窮L則可以選擇光顧普通醫生,起碼不用再在公立醫院大排長龍。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