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內地網站瘋傳一張照片,在這照片中,一班為數20至30人的內地公務員在香港國際機場過境時,竟然在身上戴上一條印上「香港,我不購物」字句的綵帶,雖然是這班內地公務員的無聲抗議,但這情景明顯反映部分內地人對於近幾星期發生的「反水貨行動」包括踢行李篋、指罵內地旅客等等的不滿,看來這個持續多年的自由行泡沫終於要出事了。
近期的「反水貨行動」相當暴力,肯定影響真正旅客的來港意欲。旅遊業議會主席胡兆英於周一出席電台節目時指出,上月來港的內地旅行團明顯減少,但同時東南亞旅客也出現跌幅。若跌勢持續,全年訪港旅客數字可能下跌5%,以2014年的訪港旅客人次接近6,100萬人次作計算,今年旅客跌幅將有300萬人次。
在2014年5月底,特首梁振英曾提出考慮減少內地旅客20%。為了解這項提議可能對香港旅遊業的衝擊,筆者聯同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文林教授做了一個政策模擬測試,其中一項測試是假設內地旅客減少10%(約500萬人次),結果是 GDP 會減少約200億而失業人數上升約6至7千人。假若不幸被胡兆英的預測言中,300萬旅客人次的跌幅為香港帶來的經濟損失肯定少於200億和失業人數也會遠低於6至7千人的增長。
筆者不是爭論內地旅客數量減少對香港造成的損失微不足道,但事實上,自2009年4月中央推出「一簽多行」的措施後內地旅客的數量急升,最終為香港帶來大量的社會問題,包括水貨、昂貴舖租、黑工、炒樓、兩地融合等等。
依賴單一客源 本地旅業難健康發展
讀者要留意,早在2011年時社會已有聲音指出內地旅客的數量已超越香港可以承受的能力,無奈特區政府不肯正視問題,只是用拖字訣應付輿論和投訴,即使出現「反蝗蟲」和「反水貨」等行動也不果斷地出手解決問題,直至近幾星期的「反水貨行動」升級至指罵和推撞內地旅客,政府才知道事態嚴重。這種後知後覺的表現旅遊業又焉能不出事呢?
2009年推出的「一簽多行」令訪港的內地旅客人數增幅明顯增大,但只有小部份的「一簽多行」內地旅客屬水貨客,而另一部份的內地旅客只是在香港短暫旅遊,不會過夜,間接令香港變為他們的生活圈。但香港只是彈丸之地,難以接待龐大數量的內地旅客,一旦應付不了,社會及民生問題便會產生。
在2002年,即是中央推出自由行大禮的前一年,內地旅客人次佔總旅客人次只有41%,但隨着內地旅客人數急升,這比率於2014年已升至78%,但這種旅客結構絕對不健康,以最近中央政府展開打擊貪腐行動為例,訪港內地旅客於奢侈品消費大減,拖累本地高檔零售的表現,此結果正好反映過份倚賴單一客源的問題。雖然打貪只為中國官場撥亂反正,但誰能料到這政策卻嚴重影響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收入呢?
中央政府不會在短期內取消打貪行動,加上在反水貨行動的影響下,訪港內地旅客數量可能會減少。但這情況未必是噩夢,反而特區政府可借此機會重新規劃本地旅遊發展,以配合整個行業的可持續性。
筆者不是研究旅遊業的專家,但政府可以考慮以下兩個大方向去改革旅遊業,第一、負責旅遊政策的相關政策部門應該在海外大力推廣香港旅遊業,並解釋近期的反水貨行動只是個別事件。第二,舉辦更多的大型會議和國際節日,以提高本地旅遊業的吸引力,以吸引更多高消費旅客。雖然以上兩個提議只是初步構思,但以各方的智慧,將本地旅遊業進行大變身是極有可能的。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