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9年3月23日,國史教育中心舉辦第五場名家講座,邀請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程美寶博士進行演講,題目為「近三十年中國大陸史學發展對香港歷史教育的啟示」。以下為程教授的演講摘要:
梁啟超奠定新史學基礎
近30年包括改革開放至21世紀開頭,即是1980年至2010年。中國有些史學發展趨勢很值得分享。我要告訴英語世界的讀者,我們如何回答自己國家的史學問題。
任何一個做中國歷史研究的人,或者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於20世紀的史學回顧,都不能不從1902年梁啟超《新史學》開始。
梁任公曰:「茲學之發達,二千年於茲矣。然而陳陳相因,一丘之貉,未聞有能為史界闢一新天地,而令茲學之功德普及於國民者,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二曰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三曰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四曰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
我們過去二十四史都是朝代的更替;只知歷朝皇帝,不知社會發展;只着重過去,忽視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只知歷史的事實,不會推演任何原理。
另外梁啟超在《新史學》中界定史學理念:
「歷史者,敍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大抵前者史家不能有得於是者,其蔽二端:一日知有一局部之史,而不知自有人類以來全體之史也。……二曰徒知有史學,而不知史學與他學之關係也。」
我們過去研究歷史只有局部,不知整體。我們常常講「誇學科」,其實梁啟超早在100年前已有這概念。梁啟超早在1902年提出革命性的史學追求,到了2019年,到底有多大程度實現新史學呢?
自晚清時期,中國開始建立史學與他學之關係。不幸地,50年代至70年代,史學政治化,史學發展受到障礙。中國歷史學界對五個基本學術理論問題的熱烈討論和研究,稱為「五朵金花」: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題、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問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漢民族形成問題。到了80年代,中國引介西方史學,重新建立聯繫。
社會史的區域性研究和歷史人類學
主張社會史的學者認為歷史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內容包含民俗學和社會學。史學者認為諸事萬物俱有歷史,但在社會史的會議上,經常聽到的批評是「雞零狗碎」、「殘羹剩飯」,缺乏理論關懷。
解決辦法之一,就是聚焦某個區域作較全面的考察,就是「中國社會經濟史的區域性研究」。「社會經濟史」早已有之,加上「區域性研究」的後綴,則部分與80-90年代自上而下的推動有關。區域性研究被批評為「中國通史教科書的地方性版本」 。
地方上的個人與群體處理地方事務和表達身份認同的方式,如何受約於(又創造着)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層層機制與制度。
從人種學到人類學, 從人類學到有歷史向度的人類學,即歷史人類學。作為研究取向或方法的歷史人類學,始終立足於文獻,並要作田野調查,包括收集民間文獻口述材料,更易明白歷史。發展分析工具,以更好地掌握地方的文獻材料和地方性知識。歷史人類學的個案研究,有助回應過去史學的問題,重新詮釋中國歷史。
「中國」在研究中「失落」了?
社會史或者雞零狗碎,區域性研究或者缺乏整體,歷史人類學或者過於微觀。但「中國」何在?
葛兆光提出「從周邊看中國」的理念,運用日本、韓國、越南、蒙文等周邊地區的材料,將中國從中國中心和歐洲中心解放出來。
葛兆光探討自宋代以來的「中國意識」。此種「中國意識」有一定的延續性,由是成為後來的歷史記憶的基礎,包括之後中國人表達的空間觀、民族認同等。
以上幾種取向,也探討同一問題,只是更多從社會經濟文化的角度。
新制度史與新政治史
近代史研究過去比較忽略傳統史學甚為重視的典章制度史。 桑兵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大型研究項目考察名詞與概念的歷史,避免墮入東與西,傳統與現代,落後與進步的二元觀。
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將制度或制度化視作一個社會過程,當中包括許多人際關係、社會網絡;考察制度在現實中如何實踐 反思朝代史既有的分工。
中國歷史研究的二次革命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王家范在 《史學重心的第二次下移: 對當代史研究的期望》(2012/13)提出:
我們通史大概經過兩次革命,第一次梁啟超的新史學,它是對司馬遷確立的古典通史的一次革命,他提倡的口號表面上 跟我們很相像,但實際上沒有完成,他想把帝王將相歷史變人民大眾歷史,那麼後來我們把他話語改了,「眼睛向下」, 從最高層到社會基層普通民眾,那麼這樣一場革命的話,我可以說,真正開展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標誌性就是社會史。……我們正面臨着也剛剛開始第二次的革命,第二次的重心向下,就是從古代史、近代史等重心將移向現當代史,這剛剛開始……有的還是地下活動,現在這還是股暗流,但慢慢會變成明流,而且會成為史學的熱點和顯學。我們應該相信中國在前進在發展。
反思治亂興衰為主線的傳統
我希望我的經驗希望大家能多角度理解中國大陸。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史學也是世界史學的一部分。事實上,1949年後中外並非完全隔斷;80-90年代中港在心理上並非如今天隔閡。內地大學教授影響了中國內地歷史教育,也希望影響香港中學的歷史教育。
內地史學對香港歷史教育有不少啟示。看內地歷史課程,反思以治亂興衰為主線的教科書寫作,反思目下國家框架下的歷史教育。正如梁任公對「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的批判。
歷史教育應有更寬廣的意義,並作為一種思考工具。即是梁任公對「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的批判。
活動預告:丁新豹《戰前香港在華人世界的地位和角色》
日期:2019年4月13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30分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李達三葉耀珍學術樓一樓1406室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