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深我們對這場鬥爭的認識,以下讓我們看看,「反對派」歷年炮製出來的幾樁所謂「醜聞」,背後究竟是什麼回事。
一、曲棍球棒溫度圖事件(Hockey Stick Graph Incident)。1998年,科學家 Michael E. Mann 和他的同儕透過了樹木的年輪、從冰層鑽取的冰柱、珊瑚遺骸以及其他的間接證據(術語稱「替代性資料」,proxy data)建立起一幅地球過去1000年的氣溫變化圖表。圖表顯示,這一氣溫雖然包含着不少波動,但自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始,氣溫作出了遠超過往波幅的急升,以至溫度曲線看起來就像一支曲棍球棒(hockey stick)的弧度。這一圖表後來被收錄在 IPCC 於2001年發表的《第三號報告書》,並成了全球暖化的關鍵證據之一。然而,有人認為 Michael Mann 所用的數據與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着問題,因此結果值得存疑。反對派不用說立即按此大造文章,並宣稱科學家捏造證據以欺騙世人。但結果嘛?經過了多番的核實分析,科學界的結論是:好像曲棍球棒弧度般上升的溫度趨勢是真確無疑的。其中最權威的判決,來自美國科學界地位最為崇高的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於2006年發表的一份報告。報告不只支持 Micahel Mann 所作的結論,更指出不少科學家透過了不同的方法和資料來源,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你道反對派會就此罷手,對嗎?你可大錯特錯了。反對派最厲害的伎倆,便是無視於科學界的任何澄清,而繼續散播「科學家蒙騙世人」的「醜聞」。事實上,筆者執筆的此刻(2010年下旬),放在我面前的便是一部反對派剛出版的新書:The Hockey Stick Illusion(曲棍球棒的幻象)。面對這些做法,科學界又能夠做些什麼呢?
二、《恐懼之邦》事件(State of Fear Incident)。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這部科幻猛片吧。它的原著小說作者,是有「科技驚慄小說之父」之稱的米高‧克賴頓(Michael Crichton)。克氏已於 2008 年 11 月離世,但他於 2004 年出版的一部小說 State of Fear(台灣譯本名為《恐懼之邦》,而大陸譯本則名為《恐懼狀態》,其實兩種譯法都成,這正是小說名稱中 “state” 一字的巧妙之處),卻曾經引起了反對派的高度重視。克賴頓不只獲邀在美國國會作證,更被當時的美國總統布殊邀請前赴白宮共聚。原因是什麼呢?原來小說所描繪的,是一班「環保恐怖分子」為了向世人證明他們的警告屬實,竟不惜刻意製造一場人為的環境大災難;而一些科學家則為了獲得巨額的研究經費,亦不惜的竄改資料捏造證據,以製造一種「大難將至」的假象。為了支持他的「全球暖化是個騙局」的觀點,克氏更於書末羅列了大量的資料和參考文獻。正是這種言之鑿鑿的論證,引來了反對派的垂青。可大家只要稍為想一想,美國有這麼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卻竟然邀請一個小說家往國會作證,這場鬧劇揭示了事情已發展到一個多麼荒謬的地步。(但不幸的是,不少美國的民眾已備受小說中的觀點所影響。)
三、氣候門事件(Climategate Incident)。《京都議訂書》的有效期將於 2015 年終結,而於2009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是研究如何延續這項協議的一個極重要會議。然而,就在會議召開的前夕,爆出了所謂「氣候門事件」。事緣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氣候研究組(Climate Research Unit)的電腦被黑客入侵,數千個電郵通訊及大量的文件外洩,而取得這些資料的人則聲稱,這些電郵和文件足以證明,科學家編造事實而把全球暖化的危機大大誇張了。一時間全世界的傳媒爭相報道,世人又一次被引導至懷疑的道路之上。但事實的真相是怎樣呢?經過了多個各自獨立的調查委員會的深入調查,發現有關的科學家在專業操守方面雖然確實出現了問題,但有關「作假」的指控則非屬實。到最後,即使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這份傾向保守的刊物也聲稱:這是徹頭徹尾的一趟抹黑行動,是一件刻意捏造出來的「假醜聞」。但問題是,又有多少人會留意到事件如何「收場」呢?人們只會記着這是一場醜聞,而反對派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事件之被稱作「氣候門」,是炮製這事的人想大眾聯想到逼使美國總統尼克遜下台的「水門事件」醜聞。)
四、冰川門事件(Glaciergate Incident)。差不多與上述事件同時發生的,是有關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將於何時消失的錯誤引述。事緣在 IPCC 的 AR4 之中,曾經提到如果全球暖化持續不斷的話,喜馬拉雅山的冰川將有近八成會於2035年消失。其實,研究這個課題的一些印度學者對這個結論早有存疑,而就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的前夕,有人揭露這個預測的年份乃來自一個名叫 Syed Hasnain 的科學家。但問題是,這只是他個人的一項初步推斷,嚴格的論證從來沒有在「經歷同儕評審」(peer-reviewed)的學術期刊中發表過。在了解過情況之後, IPCC 對於他們沒有依足既定程序辦事,以至把一些未經嚴格審核的資料納入報告之中,作出了公開的道歉。在反對派的眼中,這無疑是一場「漂亮的勝仗」,但問題是,科學界皆認為這項失誤並沒有動搖 IPCC 的主要立論。不少科學家更指出,縱使 2035 是一個過早的預測,假設全球暖化繼續惡化下去的話,還未到本世紀末,冰川的大幅消融必會對印度、中國和周邊不少國家的水資源帶來嚴重的影響。
五、論文統計事件(The Benny Peiser Incident)。2004年,科學家 Naomi Orsekes 進行了一項深入的文獻調查,目的是找出科學界對全球暖化這個課題是否仍然存在着重大的爭議。她翻閱了自1993年至2003年期間所發表的1000份經歷同儕評審的學術論文,發現基本上沒有一篇質疑全球暖化正在發生這個事實。論文之間當然有所爭辯,但爭辯的都是一些相對較為細節的科學觀點,而非全球暖化這個現象本身。這項統計結果發表不久,一位名叫 Benny Peiser 的社會學家也進行了一趟相類似的研究,並聲稱獲得頗為不同的結果。但經歷了多番的爭議和資料審核之後,Peiser最後承認他的調查有問題而撤回他的結論。
但我們再一次要問的是,在普羅大眾之中,有多少人會對上述的情況有真正的了解呢?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過去十多年來,在世界各國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當中認為「全球暖化不是一個嚴重問題」的比例最高。2010年3月,亦即所謂「氣候門事件」發生不久,美國著名的蓋洛普民意調查(Gallop poll)顯示,認為全球暖化問題被遠為誇大的人由2008年的35%大幅增加至48%,這說明了否定者混淆視聽的策略十分成功,也解釋了奧巴馬銳意推動的「綠色經濟」政策為何舉步維艱。
2007 年 8 月,美國的《新聞周刊》(Newsweek)的封面故事名為〈關於否定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Denial)。其內對我們所面對的情況作出了很好的總結:「這場由御用學者、鼓吹自由市場的智囊團、以及工業集團所精心策劃的、資源充沛的宣傳運動,已在普羅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過程中,成功地製造了一團使人不知所措的迷霧。」(既諷刺又可悲的是,在刊登了這篇專題之後不久,《新聞周刊》刊登了一篇猛烈批評這篇專題的文章,論點是專題的觀點過於片面並有誤導之嫌…)
全球暖化這個問題關係到人類的生死存亡,請大家睜開眼睛看清事實的真相,不要變了邪惡勢力的幫兇。
註:本文改寫自筆者於2011年出版的《喚醒69億隻青蛙——全球暖化內幕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