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辦生態學校嗎?

——參觀台灣小校轉型生態學校的成功案例

樟湖國中小原本只有國小,因地處偏遠,人口外移及少子化等原因,一度面對裁併學校的危機。面對危機,學校選擇參加雲林縣政府的小校轉型優質計劃,開始思索學校特色課程,為學校未來,尋找出路。現在樟湖國小正式易名為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
早上醒來,我踏出營幕,晨霧圍繞身後華麗的學校,風景美極。前一天晚上,在一間設有營地的學校露營,在搭起營前,校長還說學校有露營的課程,所以在校內設有營地,學生要在這裏露營學習。友伴們都醒來了,於是我們到學校的後棟仔山散步,在濃霧之中,往山上走,沿路都會看見一片片的茶園。當日出沒多久,便能看見採茶的婦女在工作,一邊唱歌,一邊採茶,採茶人一列一列的排在茶園採鮮嫩的茶葉。她們戴上竹帽,穿着顏色搶眼的衣服,配搭着深綠色的茶樹,形成一道優美的風景。正因為樟湖這地區長年都雲霧繚繞,濕氣甚重,故這裏出產的金萱和烏龍茶,特別有名,一直是上上之選,是台灣重要的產茶地區之一。
 
在山上往下看,有一間學校置身茶園之中,遠看整個校園的各個建築,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這山坡上,構成一個台灣島的形態,這就是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正是我們在雲林縣探訪的第三所學校。
 

參觀樟湖國中小

 
校園建設很新穎先進,非常現代化,似是建校沒多久,不像是一所老學校。其實原本為樟湖國小,因莫拉克風災危害,校門口因溪流向源侵蝕而崩塌,地基淘空,學校被判定為危險校舍,原有校舍已不能使用了,迫不得已,只能放棄,遷校至此,並增設國中部。
 
樟湖國中小原本只有國小,因地處偏遠,人口外移及少子化等原因,一度面對裁併學校的危機。面對危機,學校選擇參加雲林縣政府的小校轉型優質計劃,開始思索學校特色課程,為學校未來,尋找出路。
 
面對危機,樟湖國小如何思考未來的定位?又,何謂特色學校?優質的意義在哪?這真是一個不容易解答的難題。最後,因為學校位於雲林縣古坑鄉的山林裏,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茶園,樟湖村鄰近的小溪河床,又能找到貝殼的化石,加上盛產的大菁植物,一直是藍染的色料。只要配合在地豐富的自然及人文生態資源,便能融合成學校特色課程一部分。
 

學生擔當導賞員 自信有所增強

 
樟湖國小以體制內的森林小學,為學校優質轉型定位。在轉型前後發展的特色課程有茶葉、藍染、貝殼化石等主題課程,學生不但學習知識,更成為導賞員,也是藍染和搥染等植物染的小幫手,還非常了解貝殼化石的知識。小校優質轉型計劃讓學校把這些傳統技藝,融合進各學習領域課程中,成為學生要學習的內容,既能保留社區傳統文化,又能促進學習,這種手腦並作的學習課程,比起一般只重視智力發展的學科學習,更符合學生學習的需要。結果,在偏鄉一般自信心不足的學生,通過這類結合在地特色的課程,學習能力更上一層樓,學得快樂之餘,還很有成就感,也同時認同了家鄉。後更因媒體的報導,吸引市區的的家長,從老遠送孩子到樟湖上學,甚至遠自台北的學生,也申請入讀,於是,還發展為寄宿學校。
 
及後,因為颱風破壞校園,反而得到遷校發展的機會。新校長繼續發展自主、互動、共好為核心理念,校內學生都得攀登五座高山、認識300種物種、專題研習、自然文學創作、拍攝社區紀錄片等,為學校加入冒險教育及探究課程等元素。
 

轉型成功 成績斐然

 
學校課程改革,加上遷校增加的發展空間,現在樟湖國小正式易名為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課程由幼稚園、小學到國中,實行「九年一貫」的教育理念。現有學生140多人,小一至小六各一班,初中由中一到中三各兩班,實行小班小校,每班約15至20人。
 
位於台灣中南部偏遠山區的樟湖小校,從2006年面對學生生源短缺(全校一到六年級只有24名學生)裁併的危機啟動接連二波的轉型,不但小學各年級人數逐年成長,甚至增設了國中部,還未夠十年,發展速度之快,成果得來不易,不但因為校長到教師,付出很大的心力和心思,更重要是有主管機關的遠見和政策面的支持,才能創造這樣的成果。
 
同是2006年,回想當年任教的鄉村小校,因為教育局政策以節省資源為由,於當年被迫結束,並未有如雲林縣政府般,給予學校再次發展的機會和支援。尤記得當年校長問及學校的前路時,我曾大膽提出村校的優勢在於小,而不在於設備的多少,有多先進,重點是有特色及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課程。學生總人數小,師生比例高,容易建立深厚感情;學校規模小,課程彈性大,改革容易等優點,或許能補救今天主流教育的一些問題及困難,可惜教育局至今仍然不太認同小校的存在價值呢!
 

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