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Claude Monet)的一批畫月前在上海的 K11 藝廊展覽完畢。筆者因事忙未有赴滬捧場。聽聞網上訂票熱烈,每天排隊入場的人龍很長。不枉新世紀集團的一番人力物力,給中法建交50年隆重其事的搞了一次慶典。筆者在4月間知道有這個展覽時,首先想到的是天價的保險費問題,誰來埋單很重要。要歐美博物館的藝術品越洋來華展出,觀眾在拍爛手掌之餘,也要想想誰給這些作品買重保險。果然,根據網上資料,這次展出的55件展品,包括莫奈的40幅作品和他本人收藏的12幅其他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以及他生前使用的三件物品,總保費為6億歐羅,約60多億港元,我等小市民當然會喧嘩一陣,但生意人計算精明,值不值得他們的賬目很清楚。
印象派作品多次在中國展出
我有時會這樣想:6億歐羅若用來資助全國的美術學院學生去巴黎的美術館參觀學習一個星期,總共可以資助多少學生?他們看的不只是莫奈,還有歷代名家的作品,在繽紛光色映照之下,對滋潤學生的心靈,成效會不會比現在更佳?今天,中國人到外國旅遊已十分普通,喜歡藝術的話,到巴黎看過印象派看過莫奈的作品應不在少數。更何況,印象派的作品去年和九年前曾在上海展出過,九年前那次印象派展先在北京舉行,然後是上海和香港。筆者當年曾為該次展覽而專訪了策展之一的巴黎奧塞博物館館長。跟過往展出的展品來自各館收藏不同,這次是來自巴黎近郊、以收藏莫奈作品為主的馬莫丹博物館(Musee Marmottan)沒有順道來港展出,不知道是否跟高昂的保費有關。
莫奈是筆者最喜愛的畫家之一。記得1985年初抵巴黎,曾在杜麗樂公園的橘園博物館(Musee de l’orangerie)橢圓型大廳內欣賞莫內的睡蓮系列,當時還不怎樣認識印象派或莫奈,但在垂柳依依,睡蓮滿塘的氛圍中,深深地給那美麗的光色吸引。後來在巴黎入讀羅浮學院,常常流連博物館,真是看不盡的名畫,賞不完的珍寶,令我受益無窮。
中國畫家在技巧上要走出自己風格
在香港和內地,看到有些畫家愛畫印象派,以能畫出那些光影迷離的色彩或畫面為尚,然印象派畫在歐美是寫實藝術的高峰或終結,難有超越其技巧的可能。再畫下去,在畫藝上已難有新的突破或發展。若有留意任何一位印象派畫家包括莫奈在內,他們在繪畫上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令人驚訝的。香港或內地的畫家以印象派筆觸繪畫,往往在於題材或色彩的轉換而非有技巧的變化,況且,光是色彩的運用已是十分艱深的學問:畫面上的顔色配搭是否悅目怡人或有感人的效果,都關乎畫家本人對色彩的敏感和長期的畫藝浸淫。一幅畫何以令人產生美感或令人感到生硬笨拙,畫家本人的判斷和技巧是重要的一關。畫家若在這方面的敏感度不足,對色彩細微的變化會影響美的效果便認識不夠,不能由細緻的角度靜觀萬物,則畫出來的作品可能陳陳相因,無法帶給他人驚喜。
多年前,筆者曾訪問過當時仍未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他由中國到法國定居,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及繪畫。他原本自小在中國習西畫,但到了巴黎後,在博物館看到歐洲畫家已在光色畫藝上達到極高水準,於是改弦易轍寫水墨,結果創出成績。所以中國畫家要以印象派筆觸繪畫,需要在原有的技巧上走出自己的風格。除了技巧,畫家對自然、生命的熱愛和欣賞也十分重要,我們只有熱愛所繪畫的對象,才能感動觀看作品的人。
但印象派和莫奈的畫我們必須看,不管是習畫者、設計學生或一般人,都值得進場一再欣賞,因為他們的畫很美很好看,可以培養我們的生活美感,學會感情的表達和提升,擴濶創意思維空間,這就是藝術對人類社會的作用,值得鼓勵和提倡。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