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生代」老人

近10年來陸續「登陸」的港人之中,相當一部分受過大學教育,他們對政府的期望和「批判能力」都遠比上一輩高。政府的安老政策,必須適時調整以應付一批「新生代」老人的來臨!

香港近幾年特別關注「青年問題」,政府和社團都紛紛設立青年委員會。原因之一,相信跟近年在年輕人中間滋生出港獨思潮、對社會諸多憤懣,大家都覺得青年問題必須重視。

然而,政府早前宣布將提高申領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觸發一片反對聲音。政府不得已在短時間內一再打倒昨日之我,包括提供「就業支援補助金」,補回只能領成人綜援的差額,而且只需證明正在「搵工」已可獲發補助金。忽然間,「老人問題」和「青年問題」一樣,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社會問題」!

雖然說青年人是社會的未來,但現實卻是,經濟發達地區老齡化是大趨勢,而且從投票數字來看,香港老齡人士的投票率偏高,相反18至20歲的「首投族」投票率,從2011及2012年開始即逐步下降,低於全港整體投票率;至於18至30歲人士的投票率,則一直較整體為低。

以2015年區議會選舉為例,整體投票率為47%,18至20歲和21至25歲選民的投票率皆不足40%,而61至65歲的則佔54.1%,66至70歲的投票率更高達59.5%,是各年齡組別中最高。

至於2015年區選投了票的146萬選民中,18至30歲的佔7.6%,56至70歲的則佔了20.9%。在不少年輕政治新星冒起及社會把關注投向青年人之際,事實卻是,左右選舉大局的其實是一批年長選民。

隨着人口老化,香港高齡選民人數也不斷增加。1998年61歲或以上已登記選民,人數為538192,到2014年已增至981489,增幅達82.37%;佔全體選民比例,也由19.25%升至27.98%(據統計處數字,2018年中本港60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率為24.5%)。

高齡選民投票率偏高,在其他發達國亦如是,據經合組織(OECD)數據,其絕大部分成員國55歲或以上選民投票率,都高於16至35歲的選民。

很明顯,爭取高齡人士支持,是未來選舉工程的重要工作。當長者成為選戰的票倉,與長者有關的議題將會成為政黨爭取支持的焦點。爭取長者選票,亦會成為選戰勝負的關鍵。

明乎此,也許就會明白為何立法會內不分建制或泛民政黨,都以高姿態反對政府提高申領長者綜援年限的建議。人口老化,意味着愈來愈多港人步入高齡階段,他們不一定需要「超齡工作」或領取綜援,但推己及人,目睹年齡相若或較自己年長的前輩受到「惡待」,都會興起「物傷其類」之痛,覺得政府沒有具體配套政策協助長者就業,反而要調高申領綜援年限,不向社工報告搵工情况更要受「懲罰」。政府的所作所為,又怎會不引起年長者的公憤!

「50後」教育程度較高 安老政策須調整

今年「登陸」(年屆60歲)的人士生於1959年。這批「50後」受惠於中文大學成立,令入讀大學的港人明顯增加。換言之,近10年來陸續「登陸」的港人之中,相當一部分受過大學教育(中文大學成立後,入讀中大和港大的學生在六七十年代佔全港適齡學童約3%),他們對政府的期望和「批判能力」都遠比上一輩高。這批長者不是「傳統」上低技術、低學歷的一群,政府的安老政策,必須適時調整以應付一批「新生代」老人的來臨!

按《聯合國老年人原則》(United Nations Principles for Older Persons)確立的標準,長者應是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充實和有尊嚴。老來從子,或由家庭照顧老人,不但在港慢慢絕迹,連在內地也愈來愈難維持,很多國家開始把「安老」視之為一種生活方式,強調「共融」,不刻意把老年人與社會分隔、把老年人「過度」照顧和護理;反而以新理念協助年長人士過積極、健康、有生氣的老齡生活。

經過媒體近期廣泛報道和追蹤,揭示很多年過60歲的低技術人士要繼續留在職場其實絕不容易。2015年10月18日,時任勞福局長張建宗撰文,以〈耆壯就業 發光發熱〉為題,指「如何營造一個有利年長人士就業的工作環境,藉此吸引他們(長者)繼續或重新就業,正是政府着力推動的一個政策方針」。然而幾年下來,政府推動長者就業的政策方針似乎未見成效!

政府在2015年6月起提高新入職公務員退休年齡,文職職系提高至65歲,紀律部隊至60歲。私營機構沒有固定的退休年齡,現在的「流行」做法,是60歲之後以合約形式續聘,僱主可保留「彈性」,也可省卻部分給予正規員工的福利。

僱主對僱用年長人士的其中一個顧慮,是為年長員工投購僱員補償保險(勞保)。這方面政府只「呼籲」保險業界協助解決,但卻沒有特別的政策措施配合。

馬會曾委託4家大學的老年學研究單位,在2015年開始在8個先導地區調研,以了解各區成年人對長者就業的意見。結果發現「就業」一項的評分偏低,6分滿分只有3.7分。據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芳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法例列明超過65歲未能受保於勞工保險,是聘請高齡員工的一大障礙。她促請政府修例,再提高受保年齡。

除了就業,長者能夠終身學習,是另一個應對人口老化的重要課題。人的壽命愈來愈長,知識的「生命周期」則愈來愈短。此消彼長,如果過早停止學習,年長者跟社會脫節、被邊緣化的情况只會更趨惡化。

政府離地脫節 須盡快糾正

歐美國家在1970年代即開始推行「第三齡大學」,大陸和台灣則在1990年代起步,設立老人大學、長者書院等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構。相比之下,香港較大陸、台灣以至澳門,在推動老人大學的工作上都落於人後。大陸在1995年《教育法》內已有「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條文;台灣在2006年11月則發表《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澳門則在1999年11月推動成立首家長者書院。香港在這方面基本上是交了白卷。

長者爭取就業權、學習權,是力爭向上游的努力,是老齡化社會的進步表現。政府對人口老化問題後知後覺,關起門來制訂政策,離地脫節,是無所作為的表現,也是對社會一股有生力量的最大浪費,十分可惜,必須盡快糾正、重新檢討。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