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民主制是最後的政府模式?

——歷史不這樣發展,也不會在這裏終結(一)

全球化金融經濟,導致消費主義的氾濫……更因物質過度消耗,科技與工業超速發展,引致大氣污染,氣候變化……這些事實,難道不足以懷疑建基於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制有內在的缺陷和非理性成份嗎?
2008年,無論中國或世界都發生了許多大事。其中影響全球的,無疑就是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海嘯。這場海嘯,不但又一次預示了資本主義的危機,更使人關切人類未來的前途。
 
在上世紀末,日裔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寫了一本名著《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自由民主制可能構成「人類意識形態演進的終點」且成為「人類政府的最後模式」,由此造成相關「歷史的終結」。就是說,較早的政府模式,性質上都突顯了嚴重的缺陷和非理性成份,引致自身的崩潰,自由民主制卻能免除這些基本的內在抵觸,雖則仍有異議。(引譯自 Penguin 2005年版序)
 

資本主義已獲得勝利?

 
福山這本書出版於1992年,正值蘇聯解體不久,這種言論,獲得世界性的迴響。由19世紀中到20世紀末,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兩種政治意識形態的鬥爭,似乎已由資本主義已獲得了最後勝利。換言之,由資本主義理念發展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也獲得了最後勝利,可以成為人類最理想的社會模式。歷史可以在這裏終結,人類已找到了真正的烏托邦。
 
所謂自由民主制真的沒有非理性的成份和與其制度或理念相抵觸的缺陷嗎?
 
打從18世紀以來,自從李嘉度、斯密等經濟學家肯定了「欲望作為歷史動力」之後,人的欲望,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理念中便成為正面的、合法化的價值;生物學家達爾文、赫胥黎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自然現象總結的所謂「進化論」更為之推波助瀾,由欲望所驅動的爭奪、剝削於是便合理化為「強者」、「進步」的代名詞。由18世紀到20世紀300年間,儘管資本主義受到各種社會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論述的挑戰,卻由於東歐自由化、蘇聯解體及中國、越南的「改革開放」而造成了資本主義是人類未來唯一道路的假象。
 

福山只是一廂情願

 
但對資本主義有所懷疑的人實在不必那麼快就宣佈自己敗陣下來。福山這位日裔美籍官方學者論述的,不過是個一廂情願的想法。這與我們從歷史上讀到的或在現實中看到的,都大相逕庭。尤其是進入了本世紀,美國帶頭的全球化金融經濟,導致消費主義的氾濫,發生大傷世界經濟元氣的金融風暴之外,更因物質過度消耗,科技與工業超速發展,引致大氣污染,氣候變化,威脅人類及一切物種的生存條件;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為爭奪能源及政治利益,以其強大軍事力量,到處硬推民主,大搞顏色革命,結果卻造就了恐怖主義的日益壯大,北非中東國家哀鴻遍野……,這些事實,難道不足以懷疑建基於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制有內在的缺陷和非理性成份嗎?
 
另一方面,上世紀下半葉社會主義國家,一無例外地被判定為在經濟上一敗塗地,必須改弦易轍。但何以其中的中國,卻能在適當地調整後,在30年間,發展得比完全自由化的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和許多其他發展中的自由民主國家好得多,而被認為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呢?那麼所謂社會主義國家內在的缺陷,就不一定是福山所說的那麼不可救藥,必會引致制度的崩潰。相反,也可能有其優勢,諸如決策過程和執行的效率等等。這使福山本人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當年粗疏而魯莽的論斷。
 
論述一種政治體制,如果只從理念或高度簡化的意識形態出發,不看其在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實踐,只作邏輯推論或文學想象,當然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烏托邦。福山以實踐的角度來宣佈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和結束,卻以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肯定自由民主制最後定於一尊,重引黑格爾「欲他人之所欲」的「認受」說,作為其邏輯推論的前提,而無視於這個制度在實踐過程中種種災難性的缺失。那麼下一篇就讓我們回看一下福山迴避了的歷史和現實。
 

古兆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