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8年10月9日,香港小說學會榮譽會長楊興安博士出席聖保羅書院的演講,活動是由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科合辦。革命先烈楊衢雲為聖保羅書院校友,其堂侄楊興安博士多年來致力介紹楊衢雲對革命之貢獻,引起社會及學術界的積極關注。以下為楊興安博士的分享內容,希望讀者對楊衢雲有更深入的認識:
我與楊衢雲的淵源
楊衢雲是我的堂伯父。楊衢雲的爺爺楊福康就是我的曾祖父。楊福康原為清朝官員,後來棄官移居檳城誕下兩個兒子──大兒子楊清水,小兒子楊清河。楊清水誕下楊衢雲,楊清河誕下我的父親。所以輩份來說,我的父親與楊衢雲是堂兄弟。
我自小已聆聽父親講楊衢雲的故事。1955年,父親用毛筆撰寫兩本《楊衢雲家傳》,一本寄給新加坡的二叔,另一本收藏。父親跟我說:「現在不能看此書,直到我死後才能看!內容對某些人不利。」父親離世後,閱讀《楊衢雲家傳》,發覺與史實不同。
有膽識有豪氣的少年
楊衢雲於東莞虎門出生,祖籍福建海澄縣(今廈門市)。小時候被父親帶到香港。楊衢雲最初在海軍船塢做學徒,因為意外不小心割斷右手三隻手指。因為父輩到外洋行船的關係,所以楊衢雲幼年已懂得英文。及後他在聖保羅書院讀書,之後去聖約瑟書院授課,後來在沙宣洋行任秘書長。
楊衢雲懂得英文,有膽識,有豪氣,不怕麻煩。聽我的父親說,楊衢雲年輕時很有俠氣。曾有兩幫人打架,他挺身而出走去和解。還聽說楊衢雲武功很好,很喜歡打功夫。當時在港英國人很喜歡欺負香港人。曾有英國水兵在灣仔毆打中國人,楊衢雲挺身而出在法庭指證水兵,令其入罪。
成立輔仁文社
楊衢雲處於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動盪時代,中國隨時會有亡國的一天。當時很多知識分子討論時政,楊衢雲與15個志同道合青年結義為兄弟,記錄在蘭譜上,一同成立輔仁文社。輔仁文社名稱源自古書《論語》「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即是大家互相幫助。輔仁文社的規條包括立志做好榜樣、遠離鴉片等,用拉丁文撰寫。楊衢雲組織輔仁文社時,已經30歲。
楊衢雲於1890年成立輔仁文社,因為有歷史圖片證明。但有些說法是1892年。其實輔仁文社會址於1892年搬至百子里,即現今百子里公園現址。因此有些史書說1892年成立輔仁文社之說。所以有這個差距。輔仁文社當初討論時政,後來覺得清廷不能救治,要推行革命。籌組革命時,招攬香港精英。即使三教九流,只要有愛國之心,便可投入組織。之後開始暗中買槍械,靜悄悄進行革命。
孫中山組織興中會。根據先父的資料,香港人不論貧富、才智和才藝,只要有救國之志,都可投身興中會。當時孫中山來港,尢列介紹楊衢雲給孫中山,孫楊兩人一見如故,一拍即合。我覺得楊衢雲輔和仁文社的社員早便接受西方民主意識。孫中山則帶來中國文化特色。他們合作籌備革命。
是否孫中山邀請楊衢雲加入興中會?
有歷史說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楊衢雲後來加入。根據我和先父的想法,覺得不可能。因為1894年孫中山尚未想革命,仍是想見李鴻章,向清朝提出強清計劃,歷史早有明載。1895年春,尢列介紹楊衢雲給孫中山認識。楊才解散輔仁文社,成立興中會。孫中山和楊衢雲各代表兩種力量,孫中山代表中國,楊衢雲代表香港。1895年秋,進行廣州首義,失敗告終。
國民黨歷史記載1895年孫中山在香港成立興中會。但蔣介石的政治顧問馮自由說,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1895年在香港成立興中總會。我不相信先建立支會,再建立總會的。其次,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時,只是一位大學畢業生,絕對沒有力量來港組織武裝革命團隊,幾個月後起事。
楊衢雲與孫中山爭奪興中會會長一職?
楊衢雲與孫中山爭做興中會會長一事,是國民黨的史筆。
根據先父所說,絕對沒有這回事。國民黨史說原本決定孫中山為會長,但選會長時,楊衢雲兄弟謝纘泰一力捧楊衢雲做會長。孫中山避免內部分裂,讓楊衢雲擔任會長,這個說法十分荒謬。一個革命會的會長,事成之後是總統,怎可能互相推讓會長一職?加上擁戴孫中山做會長的人只佔極少數,選舉時國內革命派難以擊敗雄厚的香港革命勢力。孫派人馬因此討厭謝纘泰。
楊衢雲與孫中山的友好關係
楊衢雲逃亡到日本時,與孫中山為鄰,關係十分好。楊衢雲么女楊秀霞出生時,他向孫中山說:「你是醫生,幫助我太太接生吧!」孫中山回答:「她是我的嫂子,我不方便為她接生,不如我教導你接生的方法吧。」於是楊衢雲為太太接生。
楊衢雲反對稱帝,他說:「革命要成功,我們要做共和國,不能稱帝。」孫中山說:「漢人稱帝也可以,君主立憲就可。」根據記載,楊衢雲聽後生氣得要打孫中山,最後被人勸退才平息。事件相隔多年,袁世凱稱帝,孫中山在檀香山對着記者說:「我今天要繼承楊衢雲的志向,誰人要稱帝,我必反抗到底。」
國民黨褒揚孫中山 貶抑楊衢雲
國民黨不喜歡世上出現楊衢雲,所以盡量抹去他的歷史。
孫中山和楊衢雲逃亡日本期間,有次拍了一張照片,楊衢雲坐在前排中央,孫中山站在後排。多年後,蔣介石得知後下令買下並燒燬這張照片。但是相片持有者不肯賣出,後來被流傳出來,正好證明楊衢雲在興中會的地位。
孫中山原名為孫文,又名孫逸仙。逃亡日本時用了「中山樵」化名,中山之名因此得來。孫中山題字也只自署「孫文」。褒揚孫中山,貶抑楊衢雲,我覺得是蔣介石的偏心,但可能逼於無奈,因為當時政局混亂,人人自稱正統,所以蔣介石又名蔣中正,孫文改稱為孫中山,以示中山、中正一派相傳。
楊衢雲在家中遇害,並非在學校
楊衢雲被兩廣總督德壽派來的殺手刺殺,遇害時年僅40歲。為何有些歷史書說楊衢雲在學校被刺殺?其實當時他在家裏進行私家英語補習。地點為中上環結志街與鴨巴甸街交界住家。
當天晚上6時正在等候學生上課,與兒子玩耍。門外有聲音,楊衢雲以為學生到了,拉開門繩,殺手趁機衝入前廳。
楊衢雲立即將兒子推開桌下,避免受害。然後從抽屜拿出手槍還擊,不過抽屜不能拉開,結果被殺手射中三槍,頭部和胸部都中槍。接着兇徒一槍打破電燈泡,前廳漆黑一片。身在後室的楊衢雲妻子和長女聽到「砰」一聲後,就到前廳看個究竟。楊衢雲說自己被刺殺,叫人用絲巾包紮頭部,抬轎子送楊衢雲去國家醫院(今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療所)醫治。第二天醫生取出楊衢雲身上的子彈,並宣布他已喪生。楊衢雲死亡的日子相當特別──1901年1月11日。
楊衢雲死後,謝纘泰向在日本的尢列和孫中山告知楊衢雲的死訊。尢列聽到楊衢雲在授課時被刺殺,於是就寫下楊衢雲在教室被刺殺。這個說法誤傳多次。
無名碑紀念革命烈士
謝纘泰、陳少白處理楊衢雲後事。謝纘泰向政府申請一塊墓地。墳地設計天圓地方,有一條圓柱。在西方社會觀念,有一條圓柱代表有功績。圓柱斷了一截表示楊衢雲死於非命。墓碑不刻上楊衢雲的名字,恐怕清廷派人暗中挖墳。政府編排墓地號碼是6348,於是墓碑底部寫上「6348」。墓碑有青天白日徽號。
我曾要求在墓碑旁建立一個說明碑,方便國內人士找尋正確墓地拜祭楊衢雲,最終如願以償,並有中英文解說的石碑。即是說香港政府承認楊衢雲的革命地位,我對政府此舉充滿感激,曾去信致謝。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