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應做的不是教育,而是「化育」。
不刻意來做的教育
「化育」有着潛移默化之意,不刻意、不故意,以間接手段來做的教育,令處於無意識(非意識)的孩子有機會全盤吸收。「化」亦有感化之意,較隨心隨意、不計較、不固執、不偏執的順其自然。
〈禮記.中庸〉:「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進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参矣。」
譯文: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是能夠充分實現自己天性的人;能夠充分實現自己的天性,就能夠充分實現他人的天性;能夠幫助别人充分實現天性,就能充分實現萬物的天性;能夠讓萬物充分實現天性,就可以贊助天地化育為物;可以贊助天地化育為物,就可以跟天和地並列為三了。即:天、地、人。
教育的成功關鍵
化生長育,教化培育。
教育能否成功,在於學習能否成事。即學與教是不能分割的。但,若果孩子不是用學,而是用吸收的話,即教可能是徒勞無功的。能否吸收,倚賴着環境的供應。研究指出,幼童是無意識的,即處於非意識狀態吸收着環境當中的人與事。成人以意識形態而作教育是否有效用?
虛而無形為之道,化育萬物為之德。
蒙特梭利教育,被教育界稱為間接預備的教育方法。蒙特梭利博士認為人類應為社會萬物服務,人類教育的本質是準備環境,讓受教者產生自己學習過程,而非施教者的目標為本。目的應是為造就他人,而不是教懂預設的。以主動為主,不應被動;讓其自在發展為首要。
蒙特梭利教室的布局及教具的設計,目的都在於引導孩子往深層鑽探。所以,準備教育環境讓孩子自學探索,成為了蒙特梭利教育的關鍵。形成「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產生了像沒有直接施教,但實存在着讓其發展主動積極的學習。孩子享有自選探索操作機會,滿足了個別發展需要,產生了安穩,環境出現秩序,孩子更能發展潛能,盡顯天性。
這,直接回應了「無為、有道」。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