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納海外移民,免蹈日本覆轍

究竟政府能否排除重重障礙,從海外吸納優才回流,包括早年離港移民的後裔?其成效須待日後方能揭曉;事實上真正的障礙在於本地而非海外,要是政府未能成功跨越, 那麼日本現在的困境,就是香港可見的未來!
香港未來的經濟命脈繫於人口問題,今年特首施政報告就如何提高工作人口的質與量方面,提出若干措施,對於重建因人口老化和移民而流失的工作人口,無疑是值得歡迎之舉,但以往的努力卻成效不高。
 
香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經濟成就,有賴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內地)移民的貢獻;但同期也有大量港人移民海外;2011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成員國的人口中,香港出生的移民人數超過60萬。
 

移民趨勢揭示人口流動性

 
不過,香港輸出的移民數字顯然不止此數,因為不少源自香港的移民生於內地,在 OECD 統計數字中會被列為中國移民,此外,海外出生的香港移民後裔,亦不會列作香港移民計算。
 
政府估計自1980年起,移民海外的香港居民約80萬人,其中應有相當部分並非於本港出生,若將1980年之前離港移民計算在內,則總數隨時超過100萬,約為現在居港人口的15%。
 
若將外地出生的後裔計算在內,源自香港而居於海外的人口總數或高達150萬,約為現在居港人口的20%,遠高於新加坡及台灣,其移居海外人口僅分別為15萬和48萬,各為當地人口的4%和2.1%。
 

觸發移民潮的政經因素

 
由此可見,香港人口的流動性遠超於新加坡和台灣兩地,本地移居海外者何以那麼多?部分因1966至1967年間暴動之後移民,另有部分則於1997年之後離港,但其中受政治因素影響的又佔若干?
 
自1980年以來,香港移民一直維持在每年1萬至2萬之數,只有九七以前十年期間才錄得顯著增幅(圖一),這10年內移民激增,累積額外移民人數高達30萬,相信與市民前途未卜的焦慮心態有關;但亦可由此推算,自1980年以來,出於經濟考慮而離港的移民為數約50萬,其中不少大概受海外較佳機遇所吸引。
 
圖一:1980-2013年香港移民至海外人數。(作者提供)
圖一:1980-2013年香港移民至海外人數。(作者提供)
 
本地社會具大專學歷的居民比率約為16%,即約110萬人。記錄顯示香港出生而居於 OECD 成員國的人口中,高達56%以上具大專教育程度。前曾述及移民外地的港人約為100萬人;若將移民後裔計算在內,則總數更會高達150萬,由此也可推斷,香港的海外移民約有56萬至84萬具大專學歷。
 

吸引人才回流妙法

 
遷離香港人數既然甚多,特區政府大可設法向他們招手,以提高工作人口的質與量,但若非可提供更佳發展機會,實難吸引已於海外安居的移民回流。政府必先找出本地人才與技術特別短缺的範疇,方能使宣傳策略奏效;其次,必須能夠標榜香港足以吸引移民回流之處,包括生活水平與海外的差距,並盡可能將差距縮窄;第三,認清有礙移民回流的商業及專業障礙,設法排除或至少減低有關限制。
 
我深信本地技術及人才短缺的範疇多的是,例如醫生及英語導師人手不足,大部分香港人都對社會的需要瞭如指掌,多年來,香港人亦已善於重新發掘這些問題;這次能否避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不妨拭目以待。
 

人口老化前車可鑑

 
隨着工作人口漸趨老化,退休人數日益增加,香港將面對嚴峻的經濟前景。
 
人口漸趨老化,香港將面對嚴峻的經濟前景。(亞新社圖片)
人口漸趨老化,香港將面對嚴峻的經濟前景。(亞新社圖片)
 
當工作人口老化,創意隨年事增長日漸衰退,經濟生產力提升速度亦會放緩。1981年,香港工作人口( 年齡界定為20歲至64歲)中未滿35歲者佔51.3%,及至2011年,所佔比率已跌至30.1%(圖二);同期年逾50歲的工作人口比率,則由22.5% 增至 33.4%。
 
圖二:1961-2041年按年齡組別劃分的香港工作人口(24-64歲)結構。(作者提供)
圖二:1961-2041年按年齡組別劃分的香港工作人口(24-64歲)結構。(作者提供)
 
企業的管理層若以年長職員居多,年輕員工就難望取得管理經驗。職位愈高,職責自然愈重,與決策者交流機會也愈多,因而也較能觀察大形勢,也就有愈多機會累積到自行創業所需的經驗。因此,社會的向上流動性與創業精神,往往取決於工作人口的年齡結構。在整體員工較為年輕的機構中,即使年紀輕輕,也有可能位高權重。年輕社會能為年輕而創意旺盛之輩提供發揮所長的機會,讓他們取得創業所需的各種技能。若缺乏這種機會,則整體的經濟生產力也會受損。
 
人口老化使退休人口與工作人口比例增加,直接導致人均 GDP 增幅下降,社會生活水平也會隨之下跌,只好靠動用積蓄維持。
 

日本失落20年

 
2015年,香港長者(65歲及以上)人口將是工作人口的22%,日本在1995年已達此數字,當時正值所謂「失落20年」之初,該國經濟開始停滯不前。這兩種現象並非出於偶然,而是存有密切的關係。
 
時至今日,日本長者人口已達工作人口的47%,再過15年,亦即2030年,香港亦將落得同一處境,長者人口與工作人口的比例持續上升,2050年以後將達至80%的頂峰。
 
2015年之後,預計香港的工作人口不會再增長,這是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前所未見的現象,趨勢將持續至21世紀末。政府終於對人口問題有所行動,建議公務員延遲退休年齡,並鼓勵婦女就業。雖然兩項措施都預期會有一定成效,但卻只屬一次性質,未能改變負面的人口趨勢。
 
究竟政府能否排除重重障礙,從海外吸納優才回流,包括早年離港移民的後裔?其成效須待日後方能揭曉;事實上真正的障礙在於本地而非海外,要是政府未能成功跨越, 那麼日本現在的困境,就是香港可見的未來!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王于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