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繼續升溫。根據外電報道,特朗普正考慮調高對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貨品的關稅,由10%增加至25%,無疑這種水平的關稅會大幅削弱中國出口的競爭力。不過,美國經濟也要付出代價,因為從中國輸入美國的貨品價格肯定要上調,對美國消費者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從來貿易戰是沒有贏家,然而,特朗普繼續向中國施壓已超越一般貿易戰的範疇,並正在擴散至較全面的經濟戰包括指控中國操縱人民幣匯價、收緊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的審查、保護美企業在中國的知識產權,總之,美國不斷找出新的藉口指控中國,令中國這個正在冒起的亞洲大國,不能挑戰環球第一經濟強國。
現時發生在中國身上的事根本不是新鮮事物,甚至可以說是遲早也會發生之事。從美國在上世紀70和80年代分別對付冒起的蘇聯和日本便可以明白,特朗普為甚麼打壓中國,當美國感覺到中國會挑戰美國在環球一哥地位,美國必會將對手除之而後快,這正好反映弱肉強食寫照。
刺激內需抵銷出口受壓
這次中美貿易戰是不會在短期內完結,尤其是特朗普希望爭取連任總統之位,所以他向中國步步進逼的策略是不會放棄的,除非中國找到辦法對抗美國,否則內地經濟發展將會受到頗大的影響,特別是所謂「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是不可能達到的。對中央政府來說,這結果將對內地的經濟規劃帶來重大挫折。無奈,中國沒有強大的盟友作後盾,加上國家的科技水平遠不及美國,在現時新經濟抬頭的情況下,中國是沒有能力與美國打一場長期經濟戰爭。因此,中國必須考慮如何從這場貿易戰脫身,例如在中美貿易上作出更大的讓步,以保持中國經濟不受美國長期打壓。
中國擁有非常高的「國家儲蓄率」(national savings rate),只是其中部分,「家庭儲蓄率」在2016年已達23%,較全球平均水平8%高出很多。誠然,高家庭儲蓄是可以視之為消費不足。因此,在貿易戰中,中央政府需要找出有效的方法來刺激內需,利用市民消費抵銷出口受壓。現時中國採取加大基建支出是不會為內地經濟帶來太大的提振力量,因為基建的投資回報通常是頗低的。反而,適當引導儲蓄流入消費市場是能夠帶動經濟。一旦內部經濟得以支持,解決貿易戰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會容易得多。
中央政府在貨幣政策上不可以過分寬鬆,因為這只會為人民幣匯價帶來更加大的貶值壓力,最終引發大走資潮,筆者認為過去幾個月的人民幣貶值幅度已足夠,只要人民銀行能夠穩定在6.9樓下,不再繼續貶值,人民幣匯價便會穩定下來。
今次的中美貿易戰反映中國的科研水平仍未達到國際頂尖級,亦未有能力生產所有具高質素的零部件,這弱點已在中興事件顯示出來。從歷史上,國家的興盛在乎掌權者能否改善弱點和保持強項的優勢,能夠做到以上兩點,這便可以維持盛世。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