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在北京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談話時指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台灣人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相容而不相排斥的。」這正就是兩岸重啟新一波交流的基礎。
島內民意在轉變中
世界會不會毀滅,就看誰先敢按下那個核武按鈕。
MAD(共同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或MAP(雙方和平:Mutually Assured Peace),產生截然相反的命運,就只有一字之差。
兩岸關係上,追求獨立不怕打仗,尋找交流不要對抗,二者的差距,不是台灣海峽,而是戰爭抑和平。
自戕或傷人的槍枝,就看扳機的方向。
金門大學的校園中,有八個大字:「戰爭無情,和平無價」;我要再加八個大字:「交流無悔,合作無敵」。
國家安全的保證不來自軍火,它來自領導人的「智慧」。
盡力去買拼裝式的軍火,就像買玩具一樣,浪費公帑,自欺欺人。
為了下代子孫的幸福,我寧可冒些風險,多辦幾所一流大學,少買幾艘拼湊的落伍潛艇。
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大計上,領導團隊唯有盡一切力量,與對手交流、合作、和平。此刻台灣的民意,對政府施政,已經清楚地出現:
- 退休的公務員已失去忠心;
- 老百姓已失去耐心;
- 年輕人已失去信心;
如果此一氛圍不徹底改善,選民的唯一選擇就是:「換人做」。
經濟發展遭遇瓶頸
台灣是上一個世紀活躍的一條小龍,近年來已進入「中度開發國家陷阱」,就如跳不出溫水的青蛙,瓶中之蛙,何以施展?
民間生命力、政府執行力、社會凝聚力,持續地在在全面崩解中。隨之出現的是人才、薪資、投資、消費、生產等重要指標緩慢成長及快速滑落。
台灣經濟轉型的困境起自李登輝執政時的戒急用忍,助長了:
- 企業家缺乏巨額投資、大量研發、長期發展的格局與策略。
- 政府的產業發展策略,不選西進,選南向;缺少大布局,也少執行力,更受制於經費及人才之不足,遭遇各種瓶頸。
- 大陸經濟躍升到世界第二,兩岸關係之惡化,無法水漲船高,區域經濟之不確定,又壓縮了台灣產業轉型。
總統選舉是每四年一次,但政客每天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拚選舉」,得之不易的民主,變成了廉價的「三字經」。台灣從60年前的樸實、勤奮、單純,轉變成了一個太世俗化及政治化的社會。
不能輕信特朗普的狂人性格
2017年4月,在美國佛州海湖莊園與特朗普會晤中,習近平指出:「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向和平發展道路,不奉行你輸我贏的理念,不走強國必霸的老路。」當習近平面告特朗普強國不霸時,他已完全看清就職僅一年多的特朗普,所表現的霸氣、傲慢以及時時在變的任性。
7月17日特朗普在赫爾辛基與普京的高峰會中,對俄國介入美國總統大選所做的發言(稍後有所修正),已被《紐約時報》公開譴責為「背信忘義的賣國賊」,引發了全美譴責。
當特朗普的言行、道德、政策遭受國內外共同卑視之下,台灣對他的期望與談話應當要格外地打折扣。台灣自己的命運怎可被他當兒戲般地捉弄?與特朗普的說客或謀士打交道的台灣官員,要有良知及判斷,也要有法律責任,不能上鉤,也不能上當。
連習會出現曙光
政客展現「政治正確」,最廉價的方式就是買軍火。我則要大聲疾呼:最愚蠢的就是靠軍火來對抗。前中科院院長龔家政最近在台北的「民主太平洋聯盟」論壇上指出:「大陸可自海上、空中與地面對台發動六波攻擊,六個小時內癱瘓台灣。在這場快速有限非核戰爭中,美國將無從插手,國軍也難有招架餘地。在這幾個小時的攻擊中,既看不到解放軍,也看不到美國大兵。」因此這位戰略家沉重地指出:「不要無謂的浪費國防預算及徒勞無益的建軍規劃。」(《中國時報》7月15日A4版)
7月13日連戰與習近平在北京會談,習再重申「要堅定不移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蔡政府二年來雖已進入「冷對抗」,連習會傳出了雙方似乎還有峰迴路轉的空間。
大陸學者周志懷的解讀是:習以「將心比心」的說法來表達兩岸是一種對等、一種平視;但也指出遏制台獨在未來不會是空話。
連戰在2005年5月在北大演講中宣稱:「走對路,才有出路。」在稍後馬英九執政的八年中,他曾努力曲折向前;卸任前新加坡的馬習會更點燃持續交流的希望。二年來的蔡政府已陷入嚴峻的的冷對抗之中,理性的選擇只剩下一條交流的路。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18日在華府智庫的演講中指出「台灣善意不變,兩岸要坐下來談」,我衷心希望這是兩岸再啟交流的第一步。路再遠,只要起步,終存希望。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